
心理学专家刘爱民分享了一个案例,帮助我们理解正向话语对孩子的积极影响。一位妈妈因儿子常年门门不及格而求助刘爱民,刘爱民没有立即深究男孩学习差的原因,也没有直接传授学习的方法。
相反,他上来就肯定男孩:“你知道吗?你在学习上实际上是有很多优点的。”见男孩不解,他开始了一连串的提问:
- 物理你能听懂吗?
- 化学你能听懂吗?
- 数学你能听懂吗?

刘爱民这才透露,他并没有用什么方法,只是给孩子进行了一次“语言洗脑”。简单来说,就是运用脑科学家教授语言改变大脑的原理,给孩子贴上积极的标签。
洪兰教授曾研究发现:大脑会因为外界的需求不断改变的分布。当父母一直笃定地告诉孩子,他是优秀、好学,拥有勤奋、专注、自律等品质的人时,孩子的大脑就会自动输入,不自觉地用行为证明这个期待,从而脑子越来越好使,成绩越来越优秀。
心理学上就曾做过这么一个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教授去了一所普通中学,随机划出后18个名字,便郑重地告诉老师们:这18名学生都是经过严格的科学测定,选出的最具发展前途的学生。8个月后,他再次来到这所学校,结果发现:这18名学生,成绩都有很大的进步,学习态度也有很大的改善,性格也变得更开朗、自信了。而这些学生正是接受了我有发展前途的“洗脑”,从而努力地向有发展前途的形象靠拢,由此激发了各方面的潜能。
女神詹青云能如此出色,也离不开妈妈的“洗脑”。从小学到,她转学了6次,每次到新学校,成绩都垫底。有老师骂她:“詹青云呀,是马尾巴穿豆腐,提不起来了!”甚至还对她妈妈说:“这孩子将来连高中也考不上的,趁早送去吧。”但妈妈从未指责过她,而是一直在给她“洗脑”:“妈给你算过了,到四年级,你就会成为全校最棒的学生。妈重新算过了,成为年级第一的时间,就在初一。”这些算命虽一次次落空,但妈妈始终坚定地告诉她:最终,在高二那年,詹青云真的成了年级第一。
正如心理学博士苏珊·福沃特说的:“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所以,想要孩子变好,你一定要学会给孩子“洗脑”。父母的语言,就是孩子未来的预言。
研究表明,0-12岁是大脑可塑性最强的黄金期。反复的语言刺激会在孩子的大脑中逐渐形成稳定的神经回路。也就是说,给孩子“洗脑”,越早效果越好。
那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应用“洗脑”来养育孩子呢?下面分享三个黄金公式,助力父母们培养出优秀孩子。
1. 描述式:“我看见 + 具体的事实描述”,多肯定
我女儿刚练跳绳那会,接连几天都跳不到一个,孩子爸很着急,忍不住在边上各种指导+指责:“你这姿势错了,你要用手腕发力,还有这个脚不能弯着……看你笨的呀,我都急死了!”
结果没几分钟,女儿就把绳子一扔,直接撂挑子不肯练了。孩子爸见状又要批评,我怕女儿彻底讨厌跳绳,便连忙拉开了孩子爸,先让女儿跟着视频学了几天。一天天下来,女儿越跳越来劲,一个月后,已经能一口气跳五六十个了。最重要的是,她自信心爆棚,觉得只要自己想学,就没有什么学不会的。
2. 期待式:“我相信你 + 具体的能力或品质”
当孩子遇到困难或挫折时,父母可以这样鼓励他们:“我相信你有能力克服这个困难,因为你是一个坚强勇敢的孩子。我相信你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你是一个聪明有智慧的孩子。”
这种“期待式”语言,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信任和支持,从而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努力证明父母的期待。
3. 可能性式:“如果你 + 具体的行为或后果”
如果孩子犯了错误,父母可以这样引导他们:“如果你能主动承认错误,并改正它,我相信老师和同学都会更喜欢你的。如果你能坚持每天练琴两个小时,你的钢琴水平一定能突飞猛进。”
这种“可能性式”语言,会让孩子看到自己的错误和进步的空间,从而产生改变的动力。父母要避免使用否定式语言,如“你真笨”或“你不行”,因为这些话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阻碍他们的成长。

语言是强大的,它可以塑造孩子的性格、思维和行为。父母要善用这把“双刃剑”,用正向的话语为孩子贴上积极的标签,激发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