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收到一位读者的私信,说她自己好像有点自食共情的恶果了。我猜,这一定是位一胎妈妈。因为但凡有了老二,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拿不出那么泛滥的母爱了。
- 无动于衷
- 轻描淡写
- 主动解决
过度的共情:助长娇气和情绪要挟
印象深刻的,是大概在女儿3、4岁左右发生的事儿。一次是开车带她,因为迟早会成为自己的黑历史。
初为人母的时候总觉得,我可真觉得自己是天生的当妈圣体,多么会共情我的孩子啊?后来才慢慢看清,这不是共情,这是过度共情。为了让她免遭失望之情,突破了共情的界限,反倒成了一种过度纵容。而这种纵容,确实会带来恶果。
- 孩子更容易放大自己的不开心。原本失去就失去了,但失去后,你强行找了回来。原本掉了就别吃了,但掉了之后,你强行补偿了更多。这就很容易让孩子难以接受失去的遗憾,无法很快的从失落中自愈。每一件原本可以轻松翻篇的小事儿,都翻不过去。
- 孩子可能以情绪相要挟,来试探规则或你的底线。因为她知道,自己的哭闹,也许会得到你的放水,久而久之,就可能养成不好的习惯。妈妈怎么能放任我伤心呢?一定是妈妈的努力还不够,我的补偿才没到位!

适度共情:培养孩子的韧性和抗挫力
走过老大这一遭,有了老二之后,你会发现,有些事情,真的不需要那么的洒热血。实际上,很多事情的伤心程度——譬如丢了玩具,譬如别人有的东西她没有,譬如上幼儿园会哭...是不需要你过多的投入感情的。
你可以理解、安慰、陪伴,但不用再往后再退了,要相信,他是可以处理好那些失落情绪的。就像是送孩子上幼儿园,我想老师也跟你反馈过——就你在这的时候哭,你走了,进了教室,玩得好着呢。
一胎的时候不信啊,一定是老师在安慰我,孩子明明哭得那么伤心,怎么可能转头就没事儿呢?二胎的时候,才认清了现实,孩子的情绪来得有多急、去得就有多快~

所以啊,共情孩子没毛病,但有时候也要适度,保持一定的钝感。给孩子腾出一个处理个人情绪的空间。毕竟,孩子也需要接受遗憾、接受事不遂愿、接受不如意事常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