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我晚两年再决定是否生小孩,赶上了女性主义风潮,情况可能会不一样。
成为妈妈意味着什么?女性在选择生育时,知道自己即将面临什么吗?——是美好的生育神话,还是痛苦的生育体验?是母爱的伟大光辉,还是育儿的繁重琐碎?……这些关于育儿的无数面向同时存在,而我们只看见其中一隅。
36岁时我生下了自己的小孩。在新著《无尽与有限》中,作家荞麦写道。这句话现在看来简单又确定,但对于彼时的她而言,如果我反复看这句话,会觉得周围一切都越来越沉重了。
原本,她是一个不想生育的女性,生小孩从来不在她的人生计划之中。人生的无数个选择和岔路口,无数次的外界质疑、自我审视,无形中引导着她最终做出了生育的决定。
生育的抉择
我生下了小孩。感觉是向什么东西认输了,感觉向什么奉献了我本来不想双手捧出的东西。生活从此被划分成两条河流,荞麦踏入生了的那条,偶尔眺望着另一条。
生育的闹钟暂时被按停,但来自育儿的闹钟又不间断地响起。荞麦和伴侣桉树一边享受着陪伴新生命成长的欢愉,一边又在育儿的无知、挫折与和解中前行。
3年前,荞麦出版小说《普通婚姻》。在杭州举办的新书发布会上,我第一次见到她。当时的荞麦精神焕发,在台上谈着自己对于爱情、婚姻、写作的见解,桉树则在台下照顾孩子。在我的印象里,她是一个摆脱了妈妈传统叙事的成功女性。
3年后,荞麦从一个不想成为妈妈的妈妈转变为沉浸于当妈妈的妈妈,慢慢学会在妈妈和自我这两种身份之间保持平衡。她对于亲密关系、亲子关系、家庭关系的看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尽与有限》是她作为妈妈的剖白之作,她讲述自己如何决定了生育、经历了生育,以及生育之后面对了什么、感受了什么、思考了什么。
不生小孩的人生

跳出生还是不生的争论,也无意穷尽妈的多重宇宙,荞麦想通过这本书告诉读者,在自己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不生小孩的人生,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对于女性来说,生育的压力一直存在。女性的生育的节点写得很清楚,大部分人在45岁之前要做好决定,到底生还是不生。荞麦说。
日益增长的年龄,父母对于女儿不生育的极度焦虑、难过与愤怒;周围的舆论压力;日常生活的固定与重复,时间无情流逝带来的庸常与疲惫……在荞麦看来,所有影响因素一点点传导、叠加,在天平中生育这一侧,垒上一个又一个砝码。
最重的一个砝码,则是荞麦对自己事业的失望。从25岁出版第一本书开始,她一直没有写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也没有找到自己在行业中的位置。
我出书太早了,但是当时的我并没有成熟到可以当一个作家。我写了那么多年,每本书出版的时候,总抱着一些希望;但我也知道自己写得还不够好。长久凝结的失败感,带来的是写作野心和信心的萎缩。阻挡我生育的原因消失了,我找不到不生育的理由了。我本来想创造出一种不一样的生活,后来我觉得自己创造不出来了。于是,荞麦做了一个顺流而下的决定——生育。
生育的代价
2016年左右,生小孩之前,荞麦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不生小孩的人生,当然是最好的》,副标题则是一个反转——但能够承受这种人生的人,却实在太少。
她在文章中写了生小孩需要在物质、精神、身体上牺牲的东西,并指出有限之中,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她可以通过有限的时间,陪伴孩子成长,见证孩子的一颦一笑;她可以通过有限的精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温暖的家;她可以通过有限的自我,成为一个有爱、有耐心、有责任的母亲。
结语
荞麦的《无尽与有限》,是一本关于生育的诚挚之作。她没有粉饰生育的痛苦,也没有夸大育儿的快乐。她只是如实地讲述了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思考。这本书没有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引发读者思考,在自己的生命中,究竟该如何抉择,该如何面对生育与育儿。
就像荞麦在书中所说:“生育,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它没有终点。成为母亲,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它没有期限。这是一场无限与有限的博弈,是一场生生不息的旅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