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勉强保住德国工厂 超级周期的终结 欧洲车企苦日子到2025年才结束

科技资讯 2025-01-01 01:19:31 浏览
超级周期的终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赖镇桃

根据多家投行和研究机构的预测,明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超过1200万辆,首次超过燃油车销量,比国内政府此前定下的2035年目标提前了十年。中国推进汽车电动化的步伐之快超乎想象,但当百年汽车业走到变革的历史节点,传统车企要经历的恐怕不仅是转型的阵痛,还有可能是漫长的季节。

大众和工会的折衷方案

今年9月,大众汽车宣布可能关闭部分德国工厂,裁减数万个工作岗位及整体降薪。有人形容此举接近于壮士断腕,因为大众自1937年创立以来就没有关闭过任何一家本土工厂,而且还单方面撕毁30年前和工会签订的就业保障协议,协议承诺2029年前不在德国裁员

在上周五,劳资双方在德国西部城市汉诺威一家酒店进行第五轮谈判,持续了70多个小时,也是大众成立87年以来最漫长的一轮谈判。最后,双方达成协议,大众同意保留其在德国的全部10家工厂,但同时,大众还会实施一项重组计划,在2030年前通过提前退休和自然减员的方式裁员3.5万人,并将削减73.4万辆的汽车产能,相当于关闭德国工厂四分之一的产线。

欧洲车企的逆境

大众能保住德国工厂已属难得,大多数的欧洲车企和零部件厂已经经历过一波裁员关厂,以求过冬。根据德国咨询公司FalkensteegHolding的数据,在2024年上半年,共有20家年收入超过1000万欧元的德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申请破产,同比增长60%以上。

全球最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一个月前宣布将在全球裁员5500人,并且缩减员工上班时间和薪酬。德系零部件巨头舍弗勒在11月5日表示,将在欧洲各地裁员4700名员工,包括德国的2800名员工,并且计划关闭奥地利和英国的工厂。

中国车企的机会与挑战

欧洲车企苦日子到2025年才结束

欧洲车企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中国车企也在积极出海,寻求新的市场机会。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也面临着一些保护主义的逆风。一些欧洲国家正在考虑加征进口关税,或者出台更加严格的排放法规。

儘管存在挑战,但中国车企也有机会在欧洲市场取得成功。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或者建立合资企业,中国车企可以获得当地市场资源和经验,更好地满足欧洲消费者的需求。

展望未来,中国汽车业的转型之路仍将充满挑战,但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中国车企需要抓住机遇,积极出海,在全球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

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客服,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