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承受着自 第一波过度溺爱子女的母亲

生活百科 2024-12-30 20:37:10 浏览
情绪

前几天,收到一位读者的私信,她觉得自己有点自食共情的恶果。我猜,这一定是位一胎妈妈。因为但凡有了老二,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拿不出那么泛滥的母爱了。

类似的事情发生在老二们身上,大概率只会:

  • 孩子丢失心爱的玩具,母亲不再像大张旗鼓地寻找。
  • 孩子错失参加活动的机会,母亲不再表现出过度的失落。
  • 孩子在学校遇到困难,母亲不再介入解决。

当然,这位姐妹的冤枉路,我也曾走过。不能说毫无区别,只能说一毛一样!

初为人母的过度共情

印象深刻的,是大概在女儿3、4岁左右发生的事儿。一次是开车带她出门看牙医,她自己开着车窗玩一个巴掌大的玩具兔小提,结果被风吹走了。我跟老公俩人看她情绪不对后,掉头、折返,一圈圈的转,直到在万千车流中发现这个比绿豆大不了多少的小玩意儿。

你别说,看失而复得,我比她还感动。还有一次,同样心爱的玩偶;同样的出门吃饭也要带在身上;同样的丢在了不知道什么地方...而我,也是同样的满世界的找,玩过的沙堆、走过的路、去过的饭店...甚至寻找未果之后,还绞尽脑汁:再去买个一样的?自己手工做个一样的?不,找淘宝做个一样的...

毫不夸张的说,那时候的心情,跟私信我的妈妈如出一辙:好家伙,内心戏那叫一个满!

这些在咱们的古早文章里,都出现过。果真,不要啥事儿都往网上发,因为迟早会成为自己的黑历史。

夏萌 妈妈

初为人母的时候总觉得,我可真觉得自己是天生的当妈圣体,多么会共情我的孩子啊?后来才慢慢看清,这不是共情,这是过度共情。为了让她免遭失望之情,突破了共情的界限,反倒成了一种过度纵容。而这种纵容,确实会带来恶果。

过度共情的恶果

  1. 孩子更容易放大自己的不开心。原本失去就失去了,但失去后,你强行找了回来。原本掉了就别吃了,但掉了之后,你强行补偿了更多。这就很容易让孩子难以接受失去的遗憾,无法很快的从失落中自愈。每一件原本可以轻松翻篇的小事儿,都翻不过去。你必须得补偿,她心里才会平衡,不然就没完没了,觉得自己无限委屈。最后你觉得娃又作又事儿~可能会以情绪相要挟,来试探规则或你的底线。因为她知道,自己的哭闹,也许会得到你的放水,久而久之,就可能养成不好的习惯。妈妈怎么能放任我伤心呢?一定是妈妈的努力还不够,我的补偿才没到位!
  2. 孩子缺乏处理个人情绪的能力。过度共情的家长可能会剥夺孩子处理自己情绪的机会。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总是第一个冲上去解决,不让孩子经历失败和挫折,这样孩子就无法培养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依赖父母,缺乏自信和抗挫折能力。

适度共情,为孩子开辟情绪处理空间

走过老大这一遭,有了老二之后,你会发现,有些事情,真的不需要那么的洒热血。实际上,很多事情的伤心程度——譬如丢了玩具,譬如别人有的东西她没有,譬如上幼儿园会哭...是不需要你过多的投入感情的。你可以理解、安慰、陪伴,但不用再往后再退了,要相信,他是可以处理好那些失落情绪的。

就像是送孩子上幼儿园,我想老师也跟你反馈过——就你在这的时候哭,你走了,进了教室,玩得好着呢。一胎的时候不信啊,一定是老师在安慰我,孩子明明哭得那么伤心,怎么可能转头就没事儿呢?二胎的时候,才认清了现实,孩子的情绪来得有多急、去得就有多快~

所以啊,共情孩子没毛病,但有时候也要适度,保持一定的钝感。给孩子腾出一个处理个人情绪的空间。毕竟,孩子也需要接受遗憾、接受事不遂愿、接受不如意事常八九的能力。生活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得不到和已失去带来的遗憾会如影随形,从生至死。今天她接受不了丢失一个玩偶的遗憾。明天,她也许会错失某座名校、错过某个职位,恋而不得某位异性,甚至早晚有一天会失去父母和伴侣。而人生的憾事,何止于此?

倘若没有一颗正视遗憾的心,滚滚红尘里必会被伤的体无完肤。或是看不开,钻牛角尖,过分执着得不到和已失去;或是放不下,太执着,不择手段抢夺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将来走出家庭的保护伞,别人必不会对她迁就、包容,这其中的磨合,还是要她自己受。

强行共情的误区

当然,以上情况也就发生在娃小一些,咱圣母光环还在的阶段。真等到孩子大了,尤其面对这种青春期的娃,更多的时候,是老母亲理解不了一点。但理智又会告诉你,娃伤心呢,你得共情。这就导致我们会陷入另一个误区——强行共情。

譬如,跟我说:这周末作业也太多了!我一点也不想写,我出去玩的时间都没了!或者是周末早上有英语课的时候,她向我抱怨:我就这么两天睡懒觉的时间,还占掉一天,就不能让老师改到下午上课吗?

这个时候,适度共情就要变成适度表达理解、提供建议和支持。家长可以回应孩子:

  • 我知道你很不想写作业,我也理解作业太多确实很辛苦。但是,作为学生,写作业是你的责任。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看看如何提高效率,让你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作业。
  • 我知道你不想上英语课。但是,英语是一门重要的语言,对你的未来很有帮助。我们可以一起寻找一些有趣的学习方法,让英语课变得更加有趣。

通过这种适度共情,家长既能表达对孩子的理解和支持,又能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困难,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共情是父母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重要方式。但过度共情会阻碍孩子的成长,适度共情才是正确的做法。家长要学会理解孩子的感受,但也要帮助孩子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在经历挫折和困难中不断成长。

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客服,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