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人父母,是一段陪着孩子成长的旅程。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分歧也越来越多。这是很正常的,因为不同成长阶段、不同性别、不同经历、不同立场的人,不可能在所有事情上都达成一致。
道理虽易懂,但如何处理这种不一致,却是一门考验。最近,我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原则:处理好与孩子的边界,不要过度与之共情。
共情的定义
共情是指设身处地感受他人情感和经历的能力。它是表达关怀、让对方感受到被理解和被爱的方式之一。要关心一个人,就必须了解他和他的世界,就好像自己就是他。我们必须能够用他的视角看待世界和自己,而不是从外部审视和观察他,而要与他同在,进入他的世界,从内部理解他的生活方式、目标和方向。
在成为母亲后,最先学会或与生俱来的母性就会激发这种能力。例如,在孩子婴儿时期,我们无法忽视他们的哭声或情绪变化,总是及时回应他们的需求。
随着孩子成长,界限的划分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们的内心也在成长。因此,我们与孩子的界限也应该逐渐划分清楚。你有你的事,我也有我的事,我们互相明确并守护好自己的界限,做好自己的责任。没有必要也不需要立即或过度地共情孩子。
过度共情无法建立界限感
作为母亲,得到认同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让渡自己的界限之上的。一个小生命在我们的体内吸收营养,逐渐长大;婴儿依靠母亲的身体来到世上,最初需要母乳来辅助成长;由于他们的食量小,需要频繁进食和排泄,母亲也不得不一次次地在夜间醒来;给孩子足够的关爱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此时,母亲和孩子的界限往往重合或无法分清,互相情绪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增长,一部分需要孩子随着年龄增长自然习得;另一部分,则需要父母做好榜样,在情绪波动时保持清醒和理智。
结语
父母与子女相处,需要在共情和界限之间找到平衡。过度共情不利于建立界限感和孩子情绪的正确纾解。父母明确自己的界限,帮助孩子构建自我边界,同时保持清醒和理智,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