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和直播互动 张朝阳三年物理课直播动能剖析 意义感

科技资讯 2024-11-23 18:04:20 浏览
物理 张朝阳 兴趣和直播 科学与传播的交汇:张朝阳的《物理课》三周年 重返母校,硬核阐述核磁共振原理 11月3日,受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邀请,搜狐创始人、物理学博士张朝阳重返母校,在物理系讲授核磁共振的量子力学原理。这堂别开生面的线下课持续了近4个小时,充分展示了张朝阳对物理学的深刻理解和传播科学的热情。 张朝阳运用量子力学的知识对各种磁场背景下的自旋系统进行了求解,巧妙地导出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核心公式。他强调,核磁共振是质子的自旋在共振,与核辐射无关。 现场学子围绕核磁共振的原理和应用与张朝阳进行了深入交流。张朝阳指出,核磁共振的信号强度与质子数量和所处环境密切相关,可以精准地透视物质结构。不同于X光使用射线探测,核磁共振技术更复杂,但磁场强度过高时会导致金属磁化,因此在做核磁共振扫描时应避免佩戴金属物品。 三年坚守:意义、兴趣与互动式学习 《张朝阳的物理课》开播三周年。三年来,张朝阳以公式推导和沉浸式互动的方式,向公众传播物理知识,受到广泛好评。截至目前,该系列课程已播出了220多场直播课和28场线下课,全网粉丝数超过420万。 张朝阳表示,物理课坚持三年的动力源自他对这件事的意义感、浓厚的兴趣以及直播互动式学习的激励。他认为,物理是需要计算的学科,不亲自计算无法理解其本质。通过公式推导,他希望带领大家沉浸式地领悟严肃科普的价值。 用数学和物理解读世界 《张朝阳的物理课》涵盖电动力学、量子力学、自然奥秘以及工业领域背后的物理原理。张朝阳用基础的数学和物理知识研算世界,将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联系起来。 这套系列课程的三本科普著作已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昌璞推荐道:“这本书从传播科学精神和通识教育普及的角度都很有意义。” 科学传播的新尝试 通过直播、短视频、文字和书籍的立体式新媒体组合,《张朝阳的物理课》将象牙塔里的基础物理知识变成了大众关心的一种文化现象。 张朝阳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物理学的魅力,培养公众的科学素养。他表示,视频和文字方面的中文互联网内容目前还比较贫乏,他希望在这一领域做出贡献。 总结 张朝阳的《物理课》是科学传播领域的一次有益尝试。通过硬核的知识讲解、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和立体式的传播渠道,这套课程为中国科学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更多人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和重要性。
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客服,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