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肥胖与房颤之间的联系 房颤风险高 大肚皮

生活百科 2024-12-03 14:19:27 浏览
肚子

以往的研究表明,肚子大与心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风险增加有关。近日,《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亚洲子刊发表的一项韩国的研究再次提示,与全身性肥胖相比,腹型肥胖与房颤的关联更紧密。

研究发现

研究人员对50岁及其以上参加体检、既往无房颤的14,000余名成年人进行了研究,平均年龄为61岁。研究者根据连续4次年度体检的数据计算体重质量指数(BMI)和腰围的累积负担。

结果显示,与4年BMI累积负担评分为0分的人相比,4年BMI累积负担评分最高的人房颤风险增加了32%。同样,4年腰围累积负担评分最高的人房颤风险也显著增加。

在同一腰围累积负担组,不同BMI累积负担对房颤风险无明显影响。而在各BMI累积负担组中,随着腰围累积负担增加,房颤风险显著增加。在BMI累积负担中等、腰围累积负担高的个体中,房颤风险尤其高。

负担

当根据腰围评估时,也观察到了类似的趋势。无论BMI水平如何,根据单项测量结果或累积负担进行评估时,腰围的增加都与房颤风险增加显著相关。

肥胖及腹型肥胖对心脏健康不利

此前,诸多研究显示肥胖和腹型肥胖对心脏不友好。韩国学者的研究提示,对于亚洲人群,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是房颤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研究发现,与正常体重者相比,腹部肥胖者的房颤风险为18%。进一步分析显示,除了肥胖人群的房颤风险增加之外,对于非肥胖人群,无论体重指数如何,腹型肥胖者的房颤风险均增加。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对41万余成人进行分析发现,腰变粗(中心性肥胖)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腰越粗,发生冠心病、急性冠心病事件和死于冠心病的风险越高。中国疾控中心李剑虹、张剑等进行的研究显示,无论体重指数是否超标,腹型肥胖均是心梗的重要危险因素。男性腰围≥85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定义为腹型肥胖。研究显示,在考虑相关混杂因素后,与腰围正常,且体重指数<24的人相比,体重指数<24但肚子大的人,急性心梗发病风险增加85%;体重指数≥24,肚子也大,增加56%的急性心梗发病风险;如果腰围正常,仅仅体重指数≥24,不增加急性心梗发病风险。

总之一句话,肚子大,即存在腹型肥胖,就会增加急性心梗的发病风险;而无腹型肥胖,也意味着内脏脂肪组织还非过量,实质性的过度心血管风险也相对较低。

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上一项系统综述分析表明,全身性和中心性肥胖均增加心衰风险。其中,腰围每增加10厘米,心衰风险增加28%。

每周150分钟运动能有效减肚子

肚子大如何减?美国心脏协会发表的肥胖与心血管病科学声明指出,运动可减少内脏脂肪,即使体重无变化,体力活动或结合饮食的体力活动干预,也已被证明可减少内脏、心包脂肪和心外膜脂肪。

对不同年龄的男性和女性进行的随机研究发现,与非锻炼对照组相比,每周3~5次,持续12~52周的锻炼可以减少内脏脂肪。即使没有体重减轻,运动也可以降低内脏脂肪。另一项分析报告称,在没有体重减轻的情况下,运动可减少6.1%的内脏脂肪。在没有体重减轻的情况下,内脏脂肪减少,可能是肌肉等增加。

声明还指出,减少热量,也可减少腹部脂肪。但与饮食干预相比,大多数研究显示运动在降低内脏脂肪方面更有益。

减少腹部肥胖最有益的体育活动是有氧运动,力量锻炼的效果不明确。同样,高强度运动也并非总是优于中等强度运动。甚至3个月的步行,也可明显减少内脏脂肪。

尽管有许多药物可以降低体脂,但生活方式干预可能与药物一样有效,甚至比药物更有效。研究分析发现,满足每周150分钟的体力活动,可能足以减少腹部脂肪。

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客服,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