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父母,看着孩子慢慢长大,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分歧也逐渐增多。这是很正常的,毕竟我们处于不同的成长阶段、不同性别、不同经历和立场,不可能事事一致。
尽管道理如此,但如何处理这种不一致仍然是一个考验。最近,我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原则:处理好与孩子的边界,不要过度与之共情。
什么是共情?

共情是指能够想象自己处于对方处境,并体会对方感受的能力。它是表达关心的一种方式,可以让他人感受到被懂得和被爱,因为它让人们觉得自己是被重视的。
在成为母亲之后,最先学会或与生俱来的母性就会激发这种能力。例如,在孩子婴幼儿时期,我们无法忽略他们的哭闹声或情绪变化,并及时回应他们的需求。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边界感的重要性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他们的内心会逐渐强大,我们与他们的边界也应该逐渐划分清晰。你有你的事,我也有我的事,我们应该互相明确并守护好自己的边界,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承担起自己该负的责任。
不需要也不必要立即或过度地与孩子共情。过度共情会让我们无法建立边界感。
过度共情的后果
作为母亲,我们的身份认同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让渡自己的边界。我们付出时间、精力和爱,让孩子感到被关心和重视。这时,母亲与孩子的边界往往是重叠的,甚至是互相侵入的,无法独立保持。
母爱应该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断建立自己的边界,而母亲则逐步退出和放手,回到自己的边界之中。
如果一味纵容和共情孩子,会导致他们陷入混乱中,,让他们成为独立、健全的个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