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当今的中国社会,生不生孩子的话题始终是备受争议的。年轻一代的恐婚恐育思潮与老一辈的养儿防老观念不断碰撞,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那些影响女性生育意愿的具体因素以及生育对女性、家庭所产生的真实影响却鲜少得到全面、客观的呈现。
研究背景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副教授、80后妈妈蒋莱亲身经历了生育后的酸甜苦辣,感受到了亦舒所描述的婚姻犹如黑社会的可怕之处。为了解开生育的黑箱,蒋莱与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沈洋开展了课题研究,调查走访了40多个生育了一孩至三孩的家庭。
研究对象
与如今蔓延在年轻女孩中的恐婚恐育思潮不同,蒋莱和沈洋的研究对象——生活在中国社会的70后、80后女性,很少纠结生不生的问题。尤其是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大多数人认为这是一个顺其自然的选择。
生育二孩的决定
2013年,随着二孩政策逐步放开,高学历、体制内就业的育龄女性中,有一些人选择生育二孩。相较于生育一孩的理由,生育二孩的决定往往更深思熟虑,涉及到夫妻之间以及两代人之间的协商。
研究发现,上海的二孩家庭以高学历、高收入的家庭为主。主要原因包括害怕失独、希望两个孩子作伴,以及父母的抚育支持。
经济条件

经济能力是影响女性生育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昂的房价和教育成本使许多女性望而却步。一些70末80初的被访者在房价相对较低时购置了多套房产,为生育决策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父母的支持
来自父母的抚育支持也是女性生育二孩的一个重要条件。父母的帮助不仅降低了她们的家务和育儿成本,还保证了她们可以全职工作。
家庭分工
生育后,家庭分工也发生了变化。大多数被访者表示,自己承担了主要的家务和育儿责任,丈夫则分担部分家务和周末带孩子。这种分工模式使女性难以兼顾工作与家庭,影响了她们的职业发展。
职业轨迹
研究发现,生育对女性的职业轨迹有显著影响。很多受访者在生育后选择辞职或转为兼职,导致收入下降和职业发展受限。

研究结论
蒋莱和沈洋的研究表明,影响女性生育意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条件、父母的支持、家庭分工和职业轨迹。生育对女性、家庭和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她们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和个人经历,为纠结生或不生的女性提供经验、支持和信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