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鹏越 编辑|大风
引言
近日,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核心问题就是构建信息茧房防范机制,提升推送内容多样性丰富性。
信息茧房的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大学的凯斯·R·桑斯坦教授在其《信息乌托邦》一书中提出的。它指的是一种自封闭的信息环境,人们只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符的信息,从而导致认知偏见和群体极化。
在互联网时代,算法技术在社交媒体和信息平台中广泛应用,算法茧房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算法可以通过用户的浏览、搜索和点赞历史,为每个用户打造一个个性化的信息空间,从而构建出一个信息封闭的黑箱子。
算法的进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算法也在不断进化。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算法可以帮助用户筛选海量的信息,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茧房的风险。
在算法1.0版本中,算法利用用户的历史行为,为用户推荐内容,从而形成回音室效应。用户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但同时也会接触不到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信息。
而到了算法2.0版本,大数据技术的加入让算法更加精准。算法可以无需用户个人收集和选择,直接根据用户的偏好推送内容。这样一来,用户看到的都是自己想看到的,从而导致认知的单一化和片面化。
算法茧房的危害
算法茧房最大的危害就是对认知的扭曲。当用户只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符的信息时,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就会受到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潜移默化的,但也可以是十分明显的。
例如,在算法茧房的影响下,用户可能会认为LGBT运动已经是社会主流的性取向,而异性恋才是性少数群体。这种错误的认知可能会导致他们对LGBT群体的歧视和偏见。
算法茧房还可能导致社会分歧。当不同群体只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符的信息时,他们之间的分歧就会越来越大。这可能会导致社会分裂和冲突。
算法茧房的应对措施
面对算法茧房的危害,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加以应对。以下是一些可行的应对措施:
- 加强算法透明度:平台应向用户公开算法的运行机制,让用户了解自己是如何被算法推送内容的。
- 提供多种信息来源:平台应为用户提供多种信息来源,让用户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和声音。
-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教育机构和社会组织应培养用户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识别错误信息和偏见。
- 立法监管: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算法的使用进行规范和监管。
算法茧房的哲学思考
算法茧房的出现也引发了哲学上的思考。在算法茧房中,用户是否还能做出自由的选择?他们的认知是否还能够被自己掌控?
有些人认为,算法茧房剥夺了用户的选择权,让他们成为算法的奴隶。但也有人认为,算法茧房只是提供了一种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用户仍然可以自主选择是否接受这些信息。
最终,算法茧房究竟是舒适的牢笼还是认知的陷阱,取决于用户如何看待和使用它。如果用户能够保持批判性和开放的心态,算法茧房就只是一个提供方便信息的工具。但如果用户沉迷于算法茧房,封闭自己的思想,算法茧房就会成为认知的陷阱。
结语
算法茧房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帮助用户筛选信息,也可以封闭用户的视野。如何平衡算法的便利性和潜在的危害,是互联网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用户,我们应该保持警惕,不要被算法茧房所束缚。我们要主动寻找不同观点的信息,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让自己的认知更加全面和客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