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搜狐健康

作者|吴施楠
编辑|袁月
中国胸痛中心的建设得到有效救治的患者比例仍然是低的。
另一方面,要巩固来之不易的救治成果,将服务延伸至基层,加强院后管理。
院后管理不容忽视
针对院后管理,霍勇教授指出,早期研究揭示了一个重要事实: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出院后一年内,再次发病的比例高达10%至15%,而死亡率则达到3%至5%。这一数据凸显了心梗等心血管疾病的高复发风险。
因此,当患者经过紧急救治并离开胸痛中心后,加强其随访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以《胸痛中心质控指标及考核办法》中出院带药这一关键指标为例,经考核合格的胸痛中心出院带药符合指南推荐率能达到90%以上。这一高完成度在随后的三个月、半年乃至一年后显著下滑,反映出患者在院后的管理中存在明显不足,特别是在规范化用药方面的依从性大幅降低。
上下联动,织密救治网络
经过多年发展,胸痛中心的建设已经非常成熟。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实现向院前、院后的延伸?
霍勇教授结合最新发布的《胸痛中心质控指标及考核办法》(第三版修订版),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关键之一是要形成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上下联动。

霍勇教授强调,胸痛救治这张网不是孤立的存在,救治单元存在意义就是以最快的速度识别患者,加速转院,并做好康复和后续随访工作。只有在区域内进行有效的联合,才能真正解决患者不来或来得晚及长期规范管理的目标。
未来,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有望逐步设立胸痛救治点,形成从中心到单元再到点的三级联动机制,进一步织密救治网络。
提升公众自我健康素养同样重要。目前,我国公众在主动预防心血管疾病、掌握基本救治常识方面仍有待加强。我国猝死急救成功率整体偏低,不足2%,且通过救护车转运的心肌梗死病人也仅占不到20%。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仅靠医院,还需从社会层面入手,全面提升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救能力。
霍勇教授表示,未来的胸痛中心要不断拓展救治网络,延伸服务触角,推动胸痛救治体系的持续完善,为守护心血管健康保驾护航。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