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伟达:当红炸子鸡的危机感
英伟达作为一家芯片巨头,在科技界备受瞩目。各科技巨头对摆脱英伟达的依赖之心路人皆知。这些巨头们采取的策略主要包括自研芯片、外部定制芯片以及大模型代理人。
科技巨头们的自研之路
- 微软:2024年推出数据处理器AzureBoost DPU
- 亚马逊:2025年量产AI训练芯片Trainium3
- 谷歌:TPU研发持续发力,从微软挖角高管

芯片定制开发商的崛起
为了加快芯片研发进度,科技巨头们纷纷寻求定制开发商的帮助。博通和Marvell等公司签署了大额定制订单,预计客户每年在定制芯片上的花费高达数百亿美元。
大模型代理人之战
有场景才有迭代,有大模型愿意使用芯片,才是成功的核心。谷歌拥有自己的大模型,可以内部解决。而微软和亚马逊则发起了代理人之战,分别投资OpenAI和Anthropic,以获得其算力支持。
英伟达的应对之策
面对甲方变对手的局面,英伟达也没有坐以待毙。它通过进军云业务来拓展自己的领地,希望达到1500亿美元的规模。
特斯拉的AI版图
马斯克对汽车芯片领域进行了颠覆,带领特斯拉自研芯片和FSD系统,打造了自己的AI版图。他还成立了专门的人工智能公司X.AI,并且投资了英伟达。
马斯克与英伟达的交集

马斯克与英伟达的交集中包括采购英伟达H100芯片来训练大模型,以及人形机器人的合作。英伟达计划推出人形机器人专用计算机Jetson Thor,并投资了人形机器人公司FigureAI。
专注于本职领域的策略
科技巨头们纷纷采取专注于本职领域的策略。英伟达通过投资云服务公司CoreWeave和人形机器人公司FigureAI来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结语
科技巨头间的芯片争霸与自救之路是一场持续不断的竞赛。各方都在寻求不同的路径来获得竞争优势。自研、定制、代理和投资等策略并存,推动了芯片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