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且有成就,但孩子的成绩和表现已成了妈妈们的 KPI。为了对接不断拔高的育儿标准,众人眼中所谓的完美妈妈背后付出了巨大的精力。
最近热播的综艺《再见爱人 4》中,音乐人李行亮的妻子麦琳,除了贡献令人迷惑的熏鸡事变,退掉女儿喜欢的汉服等行为,更加描绘出一个拧巴的妻子、妈妈形象。虽然麦琳抓马的一面难以令人共情,但她拧巴的那面,却折射出不少妈妈的困境。
妈妈的困境
今年,关于妈妈的热搜不断:脱口秀女选手将女性困境和当代妈妈的教育焦虑摆上台面;《喜剧之王单口季》选手史妍分享的经历,与电影《出走的决心》中李红三十年被困于昏暗小室,全身心奉献给家庭却找不到自我,遥相呼应。

如今,完美妈妈的形象更加多元:不局限于为家庭全身心付出,而是偏向坚持自我、争取领导权,同时兼顾职业抱负与家庭责任的新形象。只不过,围绕母职的矛盾始终存在:经济需求和平权观念,在鼓动着妈妈成为职业人士;内卷浪潮的压力,又要求妈妈在孩子的教育上尽心尽责,甚至改变家庭分工。
养一个娃,真的比上一代累吗?
这或许不是一种错觉。尽管母亲大多被认为可以选择,但大多时候,她们并没有得选择。
1. 养育一个孩子,需要几个大人的付出
《出走的决心》中的女儿晓雪,平衡事业和母职,依赖的是母亲的帮忙带娃。现实中,那些看似能兼顾家庭和事业的女人,多半也离不开父母提供的免费照护。但这个模式有明显弊端:长辈是否心甘情愿放弃自己的生活,为子女照看孙辈;看护孩子需要精力和体力,而老人日渐衰退的身体容易疲惫,最后只能选择用手机、平板分散孩子注意力。
2. 社会的竞争,落在孩子的教育上
对中产阶层而言,加剧的社会竞争,直接映射到家庭和学校。为了保持下一代的竞争力,一些家庭中,爸爸主力工作,妈妈回归家庭,以求全方位地培养孩子的认知、学术、艺术、体育,乃至社交、领导力等软实力。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沙尼·奥加德采访过的中产阶级全职妈妈梅格说:"孩子不会正儿八经地来找你说:妈,我需要跟你聊一聊学校发生的一件大事。而是在你开车送他去钢琴课途中,从车子后座嗫嚅地说:妈,你觉得这件事怎么样?"她认为,"这种协作培养,如今已成为美国中上阶层家庭常见的一种养育模式"。
为了最大化家庭利益,很多女性离开工作的初衷,并非为了帮助提升丈夫的事业。但无形间,也在将育儿标准不断拔高。虽然当下多数中产阶层的妈妈们,都有意识邀请丈夫共同分担,或者将部分家务外包出去。但在不断拔高的育儿标准下,妈妈身上的担子并没有减轻:孩子生病了带去看医生、请假照顾、陪练乐器、辅导家庭作业、出席幼儿园或学校的活动,安排和接送他们参加培训班和社交活动,寻求合适的托儿服务,几乎总是妈妈们的任务,孩子的成绩和表现,仿佛打在妈妈身上的 KPI,育儿的重担减不了一点。
3. 做不到兼顾事业和家庭,就不是好妈妈吗?
《完美妈妈制造局》中,未来社会以极严苛的标准要求母亲完美。一位母亲因为过分劳累,让 18 个月的女儿独自在家呆 2 个半小时,就被发现举报,被认定为坏妈妈,被勒令彻底离开,抹去一切存在过的痕迹。
这个恐怖乌托邦的故事,警示着我们:完美妈妈的人设是一种控制。
兼顾事业和家庭,是女性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衡量好妈妈的唯一标准。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位母亲的决定,支持她们兼顾事业和家庭,也支持她们全身心奉献家庭。更重要的是,创建一个让妈妈们能够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的社会环境,不让社会压力成为她们的负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