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逐渐炎热,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又将进入高发期,这两种病是婴幼儿的常见疾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容易在儿童间传播、带来口咽不适的同时,还可能转为重症,严重时影响生命,如何应对这麻烦的疾病?您准备好了吗?
作者简介
周凯教授主任医师,儿科学博士,副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现任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疾病科行政主任,小儿传染病学教研室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医院感染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西医学会感染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南京市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委员。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会带来哪些严重后果?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致病病毒为柯萨奇病毒A组和B组、肠道病毒71型,也有专家认为,疱疹性咽峡炎是手足口病轻症的表现。
大家都知道,病毒感染是自限性疾病,感染病毒一段时间后,人体免疫系统会发挥作用,清除病毒。但令人遗憾的是,免疫系统并非「即时启动」,在病毒感染后尚有一段「空白期」,在身体清除病毒前,感染又会造成哪些严重后果呢?
不适难以忍受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最典型的症状是口腔、手、足等处出现疱疹,常常伴有发热、咽痛等症状,由于疼痛明显,患儿常常难以忍受,出现哭闹和不愿饮食,让人心焦不已。
相互传染风险高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因此夏秋季疾病高发。病毒可通过患者或隐性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广泛传播[1],只要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接触感染者喷出的飞沫、进食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也可以感染。因此学校、幼儿园中的聚集儿童感染风险相对较高。一人感染,周围的密切接触者都可能发病。
重症后果严重
少部分由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患儿会出现严重并发症,肠道病毒在扁桃体、咽部和肠道淋巴结大量复制后,释放入血液,进一步播散到皮肤及黏膜、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脏、肝脏等重要器官,从出疹期进展到神经系统受累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和衰竭期,引发皮肤疱疹之外,导致脑干脑炎、脑脊髓膜炎、肺水肿、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防止病毒复制及重症发展至关重要
面对以上三大危害,降低病毒复制速度、减少感染者排毒量、避免组织受损和转为重症是治疗的三大诉求。退热、止痛、补充液体等治疗只能对症,治标不治本,此时仍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抗病毒治疗,为等待免疫系统启动嬴得时间,并降低病毒负荷,不给免疫系统带来过重负担。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1]及肠道病毒71型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均明确指出,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可有一定疗效,但应关注其不良反应和生殖毒性。
利巴韦林又名病毒唑,是上世纪70年代即被研发成功的经典广谱抗病毒药物,通过阻止病毒鸟苷酸合成途径,阻断病毒复制与传播。利巴韦林体外试验证实,利巴韦林有抑制肠道病毒71型复制和部分灭活病毒作用[2],但因为不良反应风险,近年临床应用大受阻碍。
利巴韦林进入人体后,代谢产物能够滞留在红细胞内,半衰期长达40天[3],导致溶血性贫血[4]等严重副作用,在口服治疗后1~2周内患者就可能出现血红蛋白下降,还可能导致心肌损害等不良反应。
疗效与安全性,鱼与熊掌,怎样兼得?
疗效和安全性是我们在治疗疾病时需要考虑的必要因素,面对病毒感染所带来的不适和重症手足口病可能引起的死亡风险,比对利巴韦林的不良反应风险,我们如何平衡?鱼与熊掌,如何兼得?
探索减毒增效措施
利巴韦林的抗病毒作用已被体外实验和长期的临床应用所证实,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减毒增效,尽可能降低不良反应风险。对利巴韦林既往的不良反应事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些事件多发生于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和口服等全身给药方式后,这是因为全身给药后,大剂量利巴韦林的代谢产物会滞留在体内,持续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