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资品牌的现状:哀鸿遍野
截至10月份,在厂商销量前10名当中,唯一能保持销量增长的合资车企,只有上汽通用五菱(品牌还算自主)。强如南北大众,再到日系阵营,无一不是在开销量倒车。合资品牌的加速向下,似乎还看不到终点所在。
自主品牌的崛起:势如破竹

相反,以比亚迪、吉利和奇瑞为代表的中国龙头车企,则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态势,迅速夺过合资品牌的地盘。合资品牌,真要玩完了吗?
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将大幅缩减
去年,王传福已经放言——「未来3到5年内,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将从目前的40%大幅缩减至10%。」「其中的30%,将由中国品牌填补。」
事实发展形势,确实已在朝此方向快速推进。按照10月统计,当月自主品牌市场零售148万辆,同比增长32%,份额已高达65.7%。反之,主流合资品牌零售57万辆,同比下滑17%,国内份额仅为25%。合资阵营的垮台速度,已经超乎大家的预期。
日系车型销量大幅下跌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日系车型成为了销量下跌的重灾区。10月30日,日本8大车企公布了2024年4至9月的全球产量数据。同比减少6%至1187.8万辆,是日本车企4年以来首次在上半年的统计中出现下滑情况。外媒直指,原因不乏受到了来自中国竞争对手的更激烈竞争。
其中,大家从本田的销量变化亦能可见一斑。10月,本田在华销量为75440辆,同比下降42.16%。这已经是本田连续第四个月销量跌幅超40%了。跟本田情况同样严峻的,还有日产。
今年前10个月,日产在华销量同比下降了9.98%至55.8万辆,进一步远离了昔日的百万辆荣光。在中国市场的持续低迷,导致日产在今年4-9月内的全球销量同比下降了4%。按照上半年业绩显示,日产净利润暴跌超过90%,且官方还第二次下调了年度业绩预期。
合资品牌自救措施:减产裁员、价格战
在此情况下,自救已是迫在眉睫的选择了。日前,日产宣布全球减产百万辆、裁员9000人,CEO亦主动带头减薪。而在更早之前,日产和本田都传来了国内减产的消息。日产计划缩减约30%产量,本田则减去20%,并且还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减员。
边打边撤,似乎已是不可避免。事实上,今年以来合资品牌唯一能用来反击的手段,仍是价格牌。昔日保值神车汉兰达将价格打到了20万出头,而别克也不再藏着掖着,频频打出一口价策略来发起冲锋。上汽大众在广州车展上宣布,昔日主销30万级别的威然,当下一口价19.99万起。曾主张高溢价的合资品牌,现在真的脸都不要了。
在价格战打得火热的时候,不是没有人出来喊停、诟病拼价格刺刀的种种不是。但话说得再多,也无法更改市场激战的惨况。在智能电动车激斗传统燃油车之下,总有老玩家们要被迫离场。而在汽车产能过剩之下,价格战亦必然无法终止。
合资品牌的未来:转型和本土化
通用汽车CEO博拉在描述中国市场时说到,「市场产能严重过剩,很少有人赚钱。」「许多初创企业和老牌竞争对手,它们继续优先考虑的是产量,而不是盈利能力。」「这是一个艰难的市场,但这种行为是不可持续的,因为亏损的公司数量不能无限期地持续下去。」
显然,大家都逃不过价格战。但,这也不是合资品牌赖以战斗的全部。既然合资品牌改变不了大环境,那能改变的也就只有自己了。
合资品牌的困境,大家都看在眼里了。日前,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就在演讲里提到——「不要否定、不要怀疑、不要质疑,合资合作对中国汽车产业长远发展起到的关键历史性作用。」同时,他亦主张合资品牌应正视自主品牌的强势崛起、正视合资品牌溢价能力削弱的现实。
针对合资品牌的难题,付于武建议它们积极应对转型、彻底走出舒适区、深入本土化。合资品牌还应该加强与中国企业的合作,联手开拓国际市场。
合资品牌的合作与转型
实际上,这些变化都已经在发生了。在大众入股小鹏以后,双方的合作已在不断深化。除去前期公布将在G9平台上造车以外,大众还进一步对小鹏开放了MEB平台电子电气架构的开发权利,充分展现出双方的高度互信程度。
与之做法类似的,还包括广汽和丰田的合作。在广汽丰田铂智3X身上,你可以看到不少换代汉兰达的影子,这款车定位在广汽丰田的紧凑型SUV序列中,价格很有可能下探至20万以下。这表明丰田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提升。

合资品牌的转型与本土化,不仅仅体现在与中国企业的合作上,更体现在它们对中国市场需求的洞察和迎合上。随着中国消费者对汽车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合资品牌也开始更加注重产品的研发和制造。同时,它们也开始更加贴近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在设计和配置上进行本土化的调整,以满足中国消费者的独特需求。
结论
合资品牌的末路,是由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包括中国自主品牌的崛起、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汽车产能过剩以及新技术的冲击。但不可否认的是,合资品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正在逐渐萎缩,而本土自主品牌正在快速崛起。
合资品牌想要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积极应对转型,彻底走出舒适区,深入本土化,加强与中国企业的合作,联手开拓国际市场。只有这样,合资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继续为中国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汽车产品和服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