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天气逐渐炎热,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又将进入高发期。这两种病是婴幼儿的常见疾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容易在儿童间传播、带来口咽不适的同时,还可能转为重症,严重时影响生命,如何应对这麻烦的疾病?您准备好了吗?
作者:周凯 教授主任医师,儿科学博士,副教授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会带来哪些严重后果?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致病病毒为柯萨奇病毒A组和B组、肠道病毒71型,也有专家认为,疱疹性咽峡炎是手足口病轻症的表现。
大家都知道,病毒感染是时间,并降低病毒负荷,不给免疫系统带来过重负担。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1]及肠道病毒71型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均明确指出,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可有一定疗效,但应关注其不良反应和生殖毒性。

利巴韦林又名病毒唑,是上世纪70年代即被研发成功的经典广谱抗病毒药物,通过阻止病毒鸟苷酸合成途径,阻断病毒复制与传播。利巴韦林体外试验证实,利巴韦林有抑制肠道病毒71型复制和部分灭活病毒作用[2],但因为不良反应风险,近年临床应用大受阻碍。

利巴韦林进入人体后,代谢产物能够滞留在红细胞内,半衰期长达40天[3],导致溶血性贫血[4]等严重副作用,在口服治疗后1~2周内患者就可能出现血红蛋白下降,还可能导致心肌损害等不良反应。
疗效与安全性,鱼与熊掌,怎样兼得?
疗效和安全性是我们在治疗疾病时需要考虑的必要因素,面对病毒感染所带来的不适和重症手足口病可能引起的死亡风险,比对利巴韦林的不良反应风险,我们如何平衡?鱼与熊掌,如何兼得?
探索减毒增效措施:
利巴韦林的抗病毒作用已被体外实验和长期的临床应用所证实,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减毒增效,尽可能降低不良反应风险。对利巴韦林既往的不良反应事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些事件多发生于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和口服等全身给药方式后,这是因为全身给药后,大剂量利巴韦林的代谢产物会滞留在体内,持续发挥作用,产生不良反应。因此,探索外周局部给药途径,减少给药量,降低全身暴露浓度,是利巴韦林减毒增效的有效方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