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自己是一个尊重孩子的家长,很少批评他们,直到我看到家里的监控录像。
1. 父母的过度指导
有一天,我的儿子正在练习炒菜。我确实没有批评或大声呵斥他,但我的对话内容却是:
- "这个不对,要切小一点,要不不容易熟。"
- "这样不对,要先炒鸡蛋,再炒西红柿。"
- "等等,你这么做不行,得低一点,否则油会溅出来。"
摄像头离厨房不远,所以我无法看到儿子当时的表情,但回看这段录像,我能够感受到一种窒息感。我指手画脚,给出了孩子完全不需要的指导,也给他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没有一个脏字,却好像在说最伤人的话:"这事儿只能这么做,你得听我的。这事儿只有我知道怎么做,你什么都做不好。"如此傲慢的一段话,未经我口,却入了孩子的耳。
这种不起眼的小事无处不在,渗透在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别穿这个,今天冷,你看我穿多厚。书包背好了,怎么歪歪扭扭的。哎呀,玩点什么不好非玩这个。大人的精力放在指导孩子的一举一动上,且常常伴随着制止和指责。好像没有我们的好心提醒,孩子的天会塌下来,实则处处被盯着才是孩子身上无法承受之重。
每天被这样的小事消耗心力,孩子根本无从成长。做什么都是错,整个人长期浸泡在悲观、压抑的情绪里,多强大的内心也会崩塌。一个筋疲力尽的人,做事拖延、注意力不集中、遇到事就放弃、有挑战就退缩,无法焕发该有的生命力。
难怪现在的孩子都蔫蔫的!其实,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就没必要在小事上过多消耗孩子。

2. 父母的不放手
现在的孩子总是生活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的。孩子们两点一线的生活,在学校被约束不能跑跳,放学后也没有东游西逛、漫无目的跑来跑去的自由。得到的关注太多太集中,一点点小事都会被反复提及,饭吃少了、字写乱了、衣服皱了、鞋子乱放……
看过一位网友分享的在北医六院挂号大厅待半天的所见所闻:你怎么不会插卡(孩子正在插卡,机器显示读取成功)但是,我几乎同一时间见到了四个家庭(早上挂号高峰期,一个爸爸三个妈妈)。他们的孩子每做一个动作,注意是毫不夸张的每一个,就会迎来一句指导。每一个动作都会被说,而且所有的事情都是无所谓、不分对错的小事。大人挑的每一个错,甚至根本涉及不到对错的事情,也会反复唠叨很久,使得孩子的大脑和身体都得不到放松,一直绷着弦儿。

英国心理学家特丽·阿普特曾经这样形容过被责备的孩子:那原本充满了歌声与欢笑的身体,突然之间就变得畏缩、紧张、一蹶不振,原本神采奕奕、热情激动的脸上覆盖了阴霾。闪闪发亮的眼神黯淡了,恍惚地看着、自信、有能力的大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