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周期即将结束 21深度丨大众勉强保住德国工厂 欧洲车企的苦日子还在2025年

科技资讯 2024-12-31 14:12:45 浏览
超级周期即将结束 21深度丨大众勉强保住德国工厂

伴随着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赖镇桃从广州发来的报道,中国汽车业迎来了历史性的拐点。据多家投行和研究机构的预测,明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超过1200万辆,首次超过燃油车销量,比国内政府此前定下的2035年目标提前了十年。中国推进汽车电动化的步伐之快超乎想象,但当百年汽车业走到变革的历史节点,传统车企要经历的恐怕不仅是转型的阵痛,还有可能是漫长的季节。

大众艰难的抉择

近日,大众和工会达成协议,承诺不关闭德国本土工厂,但也将裁员3.5万人、大减产能,还要给数千名高管降薪10%。放眼欧洲汽车业,停产、降薪、裁员、关厂、破产,这两年几乎成了每一家车企和零部件厂的关键词。而到明年,特朗普带着关税大棒重回白宫,欧盟实施更严格的汽车碳排放新规,可以预见欧洲车企还会难上加难。

不少投资者和机构已经先车企之忧而忧,但局内人想好如何破局了吗?欧洲车企渡难关,中国车企出海欧洲会面临更多保护主义的逆风还是合纵连横的机会?大众的折衷方案今年9月,大众汽车宣布可能关闭部分德国工厂,裁减数万个工作岗位及整体降薪。有人形容此举接近于壮士断腕,因为大众自1937年创立以来就没有关闭过任何一家本土工厂,而且还单方面撕毁30年前和工会签订的就业保障协议,协议承诺2029年前不在德国裁员。

欧洲车企的苦日子还在2025年

大众对德国经济、就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牵一发而动全身,因而大众宣布上述消息后,一方面,德国政府下场施压,德国总理朔尔茨表态称,大众计划关闭数家德国工厂的做法是错误之举,这家欧洲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对其员工负有责任。另一方面,大众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暴跌63.7%,一心只想降本,但关厂引发的大规模失业,工会自然不能接受,因而双方谈判陷入了长达三个月的僵局。

上周,劳资双方在德国西部城市汉诺威一家酒店进行第五轮谈判,持续了70多个小时,也是大众成立87年以来最漫长的一轮谈判。最后在上周五双方达成协议,大众同意保留其在德国的全部10家工厂,但同时,大众还会实施一项重组计划,在2030年前通过提前退休和自然减员的方式裁员3.5万人,并将削减73.4万辆的汽车产能,相当于关闭德国工厂四分之一的产线。工会领导人称赞这份协议为圣诞奇迹,但在达成协议的同一天,大众集团的最大股东保时捷汽车控股警告称,由于大众营收惨淡,其持有的大众股权价值要减计约200亿欧元。

目前旅居德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德经贸研究中心主任史世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大众此前制定了一个计划,一是每年节省成本150亿欧元,二是减产约73万辆汽车的产能,所以从最终达成的协议看,大众的谈判底线是达到了。之前谈判时间那么长,也因为工会提出的要求比较高,要求不关厂和不裁员,最后双方都做了一定妥协。

和君咨询业务合伙人王高歌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大众和工会达成的协议是个比较折衷的方案,在降本增效和企业责任之间做平衡,承诺保留工厂,同时也会裁员、取消福利、收缩产能。在中国这边,大众拿过多年的最佳雇主,但最近和企业交流也了解到今年已经取消了很多福利,整体都比较难。

超级周期即将结束

大众能保住德国工厂已属难得,大多数的欧洲车企和零部件厂已经经历过一波裁员关厂,以求过冬。根据德国咨询公司FalkensteegHolding的数据,在2024年上半年,共有20家年收入超过1000万欧元的德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申请破产,同比增长60%以上。到了下半年,龙头型企业也难挡寒气入侵。欧洲第二大车企斯特兰蒂斯11月底宣布将再次暂停意大利都灵主工厂的运营,还透露将关闭英国的一家工厂。全球最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一个月前宣布将在全球裁员5500人,并且缩减员工上班时间和薪酬。德系零部件巨头舍弗勒在11月5日表示,将在欧洲各地裁员4700名员工,包括德国的2800名员工,并且计划关闭奥地利和英国的工厂。法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法雷奥于11月27日宣布,计划关闭法国、波兰、摩洛哥和墨西哥的工厂。

汽车行业资深专家赵福全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欧洲车企陷入困境的原因很多。首先是电动化转型带来技术升级和成本上涨;其次是疫情导致零部件供应链中断;第三是俄乌冲突加剧能源危机;第四是全球经济衰退导致需求下降。这些因素叠加,导致欧洲车企面临严峻的挑战。

中国车企出海面临挑战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中国车企出海欧洲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国车企出海欧洲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首先是保护主义的逆风。欧洲国家普遍对本国汽车产业有较强的保护措施,这会增加中国车企进入市场的难度。其次是品牌认可度不足。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市场的认可度较低,这会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第三是技术壁垒。欧洲汽车市场对汽车质量和安全要求很高,这也给中国车企出海带来挑战。第四是文化差异。中欧文化差异较大,这会影响中国车企对欧洲市场需求的理解和把握。中国车企出海欧洲还需要面对诸如汇率波动、贸易壁垒等风险。

赵福全认为,中国车企出海欧洲需要做好以下准备:首先是提升品牌实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品牌。其次是强化技术研发,提高汽车质量和安全性能。第三是加强渠道建设,建立健全的销售和服务网络。第四是重视文化差异,深入了解欧洲市场需求。第五是积极寻求欧洲合作伙伴,合纵连横,抱团取暖。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表示,中国车企出海欧洲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一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方面具有优势,可以满足欧洲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中国车企需要克服品牌认可度不足、技术壁垒和保护主义等挑战。他建议中国车企通过与欧洲企业合作、收购欧洲品牌、建立合资企业等方式,加快融入欧洲市场。同时,中国车企还需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尊重欧洲的文化和法规,以赢得欧洲消费者的信任。

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客服,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