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时代的崛起中,移动互联网的浪潮让过半的新星陨落。而移动互联网时代成长的的新贵,能否经受住大模型的洗礼?
当一扇新的大门被推开时,相较于创业者的冲劲,神经紧绷的往往是上个时代主导市场的大厂。因为每一次创新浪潮,都可能带来行业格局的重塑,一次次上演新兴力量趁势崛起,原本的行业巨头陷入危机的戏码。
回到当下的时间线,处于守成姿态的大厂,俨然对新技术的反应更加激烈,并且在打法上更加野蛮。比如站在大模型浪尖的字节跳动。
字节重启APP工厂
一个多月前,昆仑万维创始人周亚辉的一条朋友圈评论,让字节跳动的AI战略成为外界讨论的焦点。
正如周亚辉所肯定的,字节跳动的AI战略有两个满分:第一个是黄金比例分割整合形成的AI大军。朱文佳、张楠、齐俊元等老将们纷纷转战AI阵营,并挖来了原通义千问大模型技术负责人周畅、Google原VideoPoet项目负责人蒋路、零一万物原预训练负责人黄文灏等重量级人物,形成了Seed、Flow、剪映等上万人的模型和应用研发体系。
第二个是在模型训练层面的大力出奇迹。ChatGPT在2022年11月走红后,百度、科大讯飞等陆续推出了对标产品,字节直到2023年8月中旬才对外测试AI对话产品豆包。但在2024年5月,字节跳动首次公开豆包大模型家族,就一口气推出了通用模型pro、语音合成、语音识别等多个模型。
只是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我们没有周亚辉那么高的视角,感知最为深切的,恰恰是APP工厂的重启。
和李彦宏等人频频向开发者喊话不要卷模型,要去卷应用的态度不同,字节跳动的策略要更加务实,既在大模型层面开足马力,形成了通用+垂直的大模型体系,同时亲自下场打造AI应用——豆包、扣子、即梦、猫箱、海绵音乐、即创、星绘、炉米Lumi......
根据《第一财经》的统计,字节跳动目前正常运营的AI应用大约有20款,绝大部分是2024年以后发布的。按照时间进一步细分,字节几乎每个月都有新的产品上线,产品体系已经覆盖到了模型层、开发Agent的中间层和应用层,其中应用层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态势,包括但不限于聊天机器人、虚拟角色、社交、图片生成、智能体开发平台、智能硬件等等,业已成为目前拥有最多AI应用的企业。
特别是作为聊天机器人的豆包智能助手,在2024年6月开启了大规模投流,甚至有消息称字节还限制了豆包的竞对产品在抖音平台的广告投放。AI产品榜的数据线模式还奏效吗?
时间回到2019年初,一篇题为《张一鸣的APP工厂》的文章意外走红,揭开了一家新晋独角兽的恐怖实力。
所谓的APP工厂,其实是一个包装的词汇,腾讯、阿里等大厂都有内部赛马的机制,即看准了某个方向后,同时有两三个项目组在运作,最终表现最好的产品,将获得全公司的资源支持。
靠今日头条验证了算法推荐魔力的字节跳动,对赛马的机制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构建了流水线生产APP的工厂:在组织架构上形成了技术、Usergrowth和商业化三个核心职能部门,分别负责留存、拉新和变现,会参与每个APP,然后根据ABtest等量化数据,决定最终的投入重心。
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短视频。2016年字节同时启动了抖音、火山和西瓜视频,最早推出独立APP的是火山视频,随后是抖音,最后是西瓜视频。通过ABtest等量化数据,抖音被确定为最具潜力的产品,字节跳动将绝大部分的资源都投入到了抖音的推广上,最终使其成为一款现象级产品。
流水线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快速试错,迭代出最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字节跳动在短视频领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流水线模式的应用。
流水线模式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领域。在AI应用领域,模型的训练和迭代需要大量的资源和时间,流水线模式的快速迭代优势很难发挥作用。
AI应用的商业化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目前,大多数AI应用还处于早期阶段,商业模式并不清晰。字节跳动虽然推出了多款AI应用,但其商业化前景仍然不明朗。
因此,字节跳动能否通过流水线模式在AI领域取得成功,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结语
大模型时代已经到来,对巨头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巨头们拥有强大的技术和资源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组织架构、人才培养和商业化等方面的挑战。谁能抓住机遇,化解挑战,谁就能在未来的AI竞争中占据领先优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