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很多人理解为既然做出了承诺就不能反悔,说出的话就不能再收回,就算用四匹马都追不回来。那么如果指四匹马,为何不用“四”而用“驷”呢?
“驷马难追”一词出自北宋时期欧阳修所编《新五代史》中:“兵戈屡动,驷马难追,戚实自贻,咎将谁执。”其记录的是五代里第三个政权后晋与北方契丹两国之间的事情。
公元936年,原为河东节度使的石敬瑭勾结契丹,称帝太原,向契丹割地称儿消灭后唐建立后晋。石敬瑭的背叛行为激怒了中原百姓,后晋军队连连失利。946年,后晋高祖石敬瑭去世,其养子石重贵继位。
石重贵继位后,契丹皇帝耶律德光趁机南下攻打后晋。石重贵求和,并答应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耶律德光答应了石重贵的请求,退兵而去。
石重贵悔改了。他派人向契丹表示,幽云十六州是中原的屏障,不能割让。耶律德光大怒,再次南下攻打后晋。石重贵仓皇逃离汴京,后晋灭亡。
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对石重贵的背信弃义行为进行了严厉的谴责,并用“驷马难追”来形容契丹军队势如破竹,后晋军队不堪一击。欧阳修的意思是,既然石重贵已经做出了割让幽云十六州的承诺,就应该遵守诺言。如果反悔,就像四匹马拉着的战车一样,难以追赶。欧阳修在这里用“驷”而不是“四”,是表示对石重贵背信弃义行为的极度愤怒和谴责。
从此,“驷马难追”一词便流传下来,用来形容事情难以挽回或追赶。这个成语也告诫我们,做人做事要讲信用,不能轻易反悔。一旦做出承诺,就要说到做到,否则就会遭到别人的唾弃和鄙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