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萎缩
根据乘联会最新数据,2024年12月,新能源
车型零售预计可达140万辆,渗透率约51.9%。依此测算,2024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零售销量有望达到1100万辆,
同比增长42.2%,且渗透率已连续6个月超过50%。
火热的新能源走势,愈发衬托出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落寞。乘联会数据显示,11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60万辆,同比下降9%,环比增长6%。其中,德系品牌零售份额为15.6%,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日系品牌零售份额12.4A级车稳定在月销2-3万辆,B级车在1.5-3万辆之间。这样的销量稳定性,并非是由增量市场的持续增长带动的,而是通过终端优惠的持续让利带来的。
合资品牌的应对策略
针对当前的困境,合资品牌及母公司都在积极展开自救。当地时间12月23日,日产汽车公司、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三菱汽车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以基于日产汽车和Honda考虑业务整合及成立联合
控股公司签署的备忘录,探讨三菱汽车参与,加入业务整合及协同互利的可能性。
这样的大规模合并,并不被行业人士看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评价道:本田和日产均需要技术
创新和把自身技术升级,而不是简单的规模化协同降低制造成本,两家公司之间很难找到协同效应。
当合并并非是一剂立马见效的良药时,合资品牌的内部更迭就值得更为关注了。比如,
上汽集团与大众汽车集团在11月27日宣布,双方在上海签署延长合资协议,将上汽大众的合资期延长至2040年。有两个举措值得关注:
打造更懂中国市场的产品,支持上汽大众基于中国市场开发多款
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全新车型。
运营模式的轻量化,推动上汽大众向精益化、扁平化运营体系转型,降低管理成本。
这些举措表明,合资品牌正在积极探索新的
发展道路,以应对中国市场的新形势。
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未来
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一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高速发展给合资品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自主品牌的快速崛起也对合资品牌形成了挤压之势。
在这种情况下,合资品牌只有不断创新,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同时,合资品牌还必须加强与中国合作伙伴的合作,共同开发中国市场。
中国市场的内卷程度,并不是退出市场的借口。只要合资品牌能够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应对挑战,就一定
能够在中国市场获得成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