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工业化席卷县城的上个世纪 80 年代,像餅乾、蛋卷、麵包等零嘴開始通過小渠道滲透鄉村,讓那裡的孩童垂涎三尺。在鄉村的街頭巷尾,當地人仍舊首選由作坊製作的傳統點心零食,作為解饞或饋贈親友之用。其中,油炸的馓子和果子一直是拿得出手的好貨物。
馓子和果子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馓子和果子的主要食材都是面粉與水,經過油鍋炸製而成,呈現條狀、金黃色,並且口感都很酥脆。
馓子與茶在名字上聯繫在一起,似乎更有格調。但我總覺得它的口感不如鄉村大集販賣的馓子美味。
與茶馓和許多地方的小馓子相比,家鄉集市販賣的馓子塊頭相對較大,且呈現扇形。家鄉的馓子大多用菜籽油油炸,也有用葷油(豬油)油炸,兩種不同油脂炸製出的馓子風味各異,用葷油炸出來的馓子印象中較為粗壯,在南面鄉鎮販賣得較多。僅僅相隔幾公里,馓子的主料和形狀竟有如此差異。


果子:甜味小點
儘管果子的名稱中帶有「木」字,讓人誤以為是水果類,但實際上它是一種麵食。
我原以為只有家鄉才將其稱為「果子」,但上網查詢後發現,全國許多地方也都是這樣稱呼。
果子是甜食,而馓子則是鹹味。在炸果子的過程中,也會加入鹽,但更多的是加入糖,這也讓果子像樹上生長的果實一樣帶有甜味。
葷油炸製的果子冷卻後,外層會有一層薄薄的白色糖粉,葷而不膩。鹹甜自由選擇,原來在那個年代的家鄉早已實現了。
馓子和果子在鄉村的地位
由於馓子和果子的製作過程較為耗油,在那個肉少油缺的年代,鮮有農戶自行製作。加上它們外形美觀、口味俱佳、食用方便、易於攜帶和儲存,讓它們在並不富裕的農村時代具有更特殊的地位。
果子是春節等節日饋贈親友的重要禮物,也是平常招待客人的必備零食,經常與大糕一同出現在禮品籃或招待客人的盆碟中。
與果子僅作為零食不同,馓子的吃法更加豐富。馓子可以單獨食用,令人愛不釋手,也可以用開水泡著吃或用燒湯煮著吃,入口即化的蓬鬆感令人回味無窮。馓子不僅是一種解饞的零食,也可以作為主食,還能作為菜餚的配料。絲瓜煮馓子是一種常見的做法,絲瓜因此更添風味。馓子還可以切碎,加入韭菜餡中用來包餃子。馓子還可以泡在牛奶中,或放入西紅柿雞蛋湯中,都沒有什麼違和感。
在生日蛋糕出現之前,馓子應該是鄉村最有儀式感的食物。馓子不僅是招待客人、饋贈親友的上佳選擇,更因為其熱量大、易消化,成為鄉村坐月子的必備食品。哪家添了孩子,不僅自家會主動採買許多馓子,在孩子改案(孩子出生滿十二天)、滿月、百日等特殊時分,親朋好友來「出禮」(祝賀)時,禮籃中裝的首選也是馓子。由此可見,馓子的地位似乎比果子更高一些。
馓子的文化意義
事實上,馓子的文化意味也確實更為濃厚,它古稱「寒具」,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寒食節。
許多古代的科學家、文學家、醫學家都有相關的文傳。據史料記載,五代時金陵的寒具製作技藝精湛,嚼起來香脆可口,驚動十里人。
蘇東坡曾寫過一首絕句《戲詠馓子贈鄰妪》,描述了馓子的製作過程和口感。詩云:「纖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知輕重,壓匾佳人纏臂金。」這應當算是馓子最好的軟廣告了。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谷部》中記載:「寒具即食馓也,以糯粉和面,入少鹽,牽索紐捻成環钏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馓子利於大小便,潤腸、溫中益氣。」由此可見,鄉間喜歡馓子既源自於它本身的美味,也可能是因為它原本就是傳統的一部分。
果子與馓子在鄉村記憶中的地位
那麼,果子與馓子一同書寫,也有其獨特的原因。
對於孩童來說,果子的甜味在記憶中更占主導地位,一點甜勝過百味,連回憶馓子的味道,也都是甜蜜的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