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医院给发烧的女儿开药。路过儿童精神科时,看到了一对母子从里面出来。男孩情绪明显不佳,低头往前走,母亲却在一边不停地说教。孩子一言不发,默默往前走着,仿佛早已对这样的唠叨麻木不仁。
想起儿童精神科医生林红在接受采访时说过:开学一个多月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儿童精神科就已人满为患。听到这对母子,我多少理解了为什么好好的孩子会抑郁症。
那些毁掉孩子自信的口头禅
知乎上有个问题 :为什么精神科医生不愿意搭理年轻抑郁患者?有一个高赞回答特别扎心:去北医三院隔壁挂号大厅待半天就知道了。
这些句子很常见,但这些父母却几乎每做一个动作,就会对孩子说一句。每一个动作都会被评论,而且都是那种无所谓对错的小事。
想起之前微博上有个热门话题,叫糟糕的家庭,总在小事上消耗孩子。就是哪怕鞋子放的位置不对,吃饭掉了一块肉,衣服上弄了污渍、默写错了一个字……父母都要挑孩子毛病,给孩子讲一堆大道理。
一个家庭最可怕的,就是像这样——孩子无心到可以忽略不计的过失,父母却始终揪着不放,喋喋不休、哪怕再小的事,都觉得他在犯错。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心力交瘁、如履薄冰,活得痛苦且压抑。
可家庭,应该是让人放松的、治愈的地方,而不是让人紧绷的地方。一个家最大的松弛感,是给不得吃舍不得穿,好东西都可着你了;你不努力学习,对得起我们的付出吗?
本意是通过卖惨换取孩子的亏欠感,逼迫孩子努力学习。实际上,言语中流露出的付出感牺牲感,会让孩子被愧疚裹挟,充满压力和自责,心理内耗严重。
绘本《可以不去工作在家陪我吗》中,有一段很温暖的对话。孩子问:妈妈,你工作那么辛苦都是因为我吗?妈妈回答:不是的,宝贝。工作辛苦是因为工作是辛苦的,不论谁做都会辛苦。就像柠檬是酸的,不论谁咬一口,都会酸。
父母们,请学会正确表达对孩子的关心。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给孩子一个轻松快乐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健康自信地长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