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尤其是德系品牌,曾经的王者之姿正在褪色。这不禁让人发问:外资品牌在中国还有翻盘的机会吗?
人才流失,德系品牌吸引力下降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人才都是核心竞争力。最近有消息称,德系车企中国总部的一些员工已经感受到职位不稳的压力,并做好另谋高就的准备。这些员工表示,对中国自主品牌的未来前景更看好。
人才流失预示着德系车企在华市场地位的动摇。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双重浪潮下,即使是曾经强势的德系品牌也难以独善其身。
新能源市场冲击,德系品牌措手不及
新能源浪潮给过度依赖传统燃油车的合资品牌带来了严峻挑战。根据乘联会的数据,今年前十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已连续数月突破50%,而传统燃油车销量则同比下滑10.6%。

作为合资阵营的领军者,大众中国首当其冲。自2020年起,其在华销量持续萎缩,今年前三季度同比下滑26%,整体销量被比亚迪反超。
在豪华车市场,特斯拉的强势进击和造车新势力的崛起,也让BBA三大豪华品牌销量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前9月,BBA合计销量为150万辆,同比降幅超双位数。
在高端新能源市场,特斯拉、问界、极氪等新能源品牌占据主导,BBA则处于弱势地位。宝马虽然是传统豪华品牌电动化转型较为成功的代表,但今年前9月在华新能源销量也仅占总比的15%。
德系品牌市场份额下滑
在这些变局之下,德系品牌在华市场份额首次跌破20%,今年前10月仅为18%,较巅峰期下滑了8个百分点。
失去的份额,谁抢走了?
德系车企在华市场份额的流失,主要是由于新能源市场的崛起。尤其是插混产品,凭借高性价比、无续航焦虑等优势,市场规模不断扩张。
虽然德系品牌率先向电动智能化转型,但其早期的油改电策略难敌特斯拉和本土品牌的纯电布局。即使后续推出全新电动产品,但上市初期的高昂售价和不具优势的智能化配置,让其错失了打开中国新能源市场的最佳机会。

在大众市场领域,比亚迪的崛起对德系品牌——大众中国形成了威胁。2019年,大众集团在中国市场占有16%的份额,而比亚迪当时仅有2%。但经过三年的发展,比亚迪的市场份额已超过10%,并对大众中国形成正面竞争。
德系品牌还有翻盘机会吗?
面对目前的困境,德系车企未来何去何从?是会重蹈法系品牌在华覆辙,还是有翻盘的机会?
翻盘的可能性并非完全没有,但需要德系品牌做出重大改变:
- 加速电动化转型:放弃油改电策略,专注于纯电车型的研发和生产。
- 提升智能化水平:大力发展车载智能系统,提供更便捷、更安全的驾驶体验。
- 降低价格:以更亲民的价格,吸引更多消费者。
- 改善服务:提供更好的售后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
- 加强品牌建设: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品牌形象,唤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
如果德系品牌能够做出这些改变,重新树立起电动化、智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