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野生蘑菇的鲜美滋味,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些看似美味的蘑菇中,潜藏着严重损害人体健康甚至致死的风险。秋季是野生蘑菇生长的旺盛期,此时食用野生蘑菇中毒的事件也屡见不鲜,甚至曾有多人因此丧命。因此,野生蘑菇的食品安全风险不容忽视。
野生蘑菇中毒的常见类型
野生蘑菇属于真菌,俗称菌子或蕈。常见的野生蘑菇中毒类型包括:
- 急性肝损害型: 食用后引发肝脏损伤,出现肝大、黄疸、转氨酶升高,继而出现肝坏死、肝性昏迷,最终可致死。主要由鹅膏肽类毒素引起的,常见于鹅膏菌属、盔孢伞属和环柄菇属的蘑菇。
- 急性肾损害型: 食用后可出现少尿、无尿或血尿,严重时可出现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我国引起中毒的主要种类为假褐云斑鹅膏近似种、赤脚鹅膏和欧式鹅膏。
- 胃肠炎型: 食用后出现胃肠道反应,临床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会出现吐血、脱水、电解质紊乱、昏迷等症状。已知至少有 80 余种蘑菇可引起此类中毒,包括红菇属、乳菇属和口蘑属等。
- 横纹肌溶解型: 食用后迅速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症状,6-12 小时后表现出血尿或血红蛋白尿,同时伴有肌肉痉挛性疼痛,严重时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主要由亚稀褶黑菇引起。
- 神经精神型: 食用后出现神经错乱、幻视及意识障碍等症状,患者或狂歌乱舞、或烦躁不安,一般无后遗症,通常数小时后即可恢复正常。常见于光盖伞类蘑菇。
- 溶血型: 食用后 30 分钟至 3 小时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胃肠症状,其后出现尿液减少甚至无尿,检验可有尿血红蛋白阳性及贫血。严重中毒时发生急性肾衰竭、休克、急性呼吸衰竭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并发症。常见于鹿花菌和卷边网褶菌。
- 光过敏性皮炎型: 食用后主要表现为日光晒伤样的红、肿、热、刺痒、灼痛局部表现,多有面部肌肉抽搐、火烧样发热、手指和脚趾疼痛等症状。引起中毒的常见种类为污胶鼓菌和叶状耳盘菌。
预防野生蘑菇中毒的有效措施
为有效预防野生蘑菇中毒,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 绝对不要采食安全不确定的野生菌: 无论其颜色鲜艳、外形奇特或看起来像自己曾经食用过的野生菌,都不可采食。
- 食用野生菌时务必留存部分原材料: 一旦发生中毒,便于及时辨认菌种并进行救治。
- 食用野生菌后如感不适,应立即前往医院救治: 在前往医院前,可根据条件尽快进行催吐、洗胃、导泻等应急处理。

结论
野生蘑菇美味虽诱人,但隐藏的健康风险不可小觑。在享受其美味的同时,务必提高安全意识,谨防食用不确定的野生菌。掌握正确的预防措施,才能避免野生蘑菇带来的悲剧发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