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汽车行业竞争愈发激烈,行业分化加速。业绩领先的车企正大举招贤纳士,布局前沿技术领域;而经营困境的企业则不得不通过裁员降本,以求自保。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景象,是当前车市深度调整的真实写照。
至少4万汽车人被裁
据盖世汽车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至少有20家整车企业因市场表现不佳或濒临破产而被迫裁员,受影响人数应超过4万。上汽集团、广汽集团和东风集团等车企虽然未对外公布人员调整计划,但在销量大幅萎缩、净利润锐减的双重压力下,也面临严峻的经营考验。若将统计范围扩展至国内汽车零部件领域及全球车市,仅欧洲汽车市场裁员规模就超过5万人。这意味着,2024年全球汽车行业至少有10万从业者失去工作岗位。
裁员横跨外资、合资、自主、新势力
在国内市场,这20家在华经营的汽车品牌横跨外资、合资、传统自主和新势力各大阵营,不仅包括大众品牌,还涵盖豪华及超豪华品牌。大多数车企启动裁员的原因是业绩下滑导致的经营压力,部分则源于业务架构调整或末位淘汰制的实施。
以超豪华品牌保时捷为例,近两年来受到以问界、仰望为代表的自主高端品牌的强力冲击,加之与经销商关系恶化,导致市场份额急剧萎缩。今年前9月,其累计销量同比下滑29%至4.3万辆。多重因素下,据传保时捷中国区已启动裁员计划,涉及正式及外包等多个岗位。内部员工证实,裁员赔偿标准可能执行N+3而非此前传闻的N+6,裁员比例或高达30%。
同样因市场业绩持续低迷而进行人员调整的还包括广汽本田、东风本田、奇瑞捷豹路虎等品牌。仅两本的裁员规模就接近4000人。捷豹路虎中国联合市场营销与售后服务机构(IMSS)裁员约20%,给予N+3赔偿。给出的原因是进行结构调整和人员优化。
而阿维塔、智己、飞凡等传统自主新能源品牌裁员,既与产销爬坡缓慢或发展未达预期有关,也与公司内部业务结构调整密切相关。如飞凡汽车在单飞受挫后重新并入上汽乘用车。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车企的裁员尚能自己或有母公司兜底,被裁员工能及时拿到补偿。爱驰、天际、高合等经营困境企业的员工却面临着被拖欠薪资和赔偿款的困境。极越汽车在破产事件持续发酵后,背后的吉利和百度两大股东才出面解决员工社保补缴和赔偿问题。

研发岗成裁员重灾区
在这轮汽车行业大规模裁员中,研发部门成为关注焦点之一。一份在网络流传的汽车行业裁员现状统计显示,研发中心往往是首当其冲的重灾区。虽然该消息尚未得到官方证实,但有观点认为,企业裁员降本大刀一般会先砍向研发部门。
以通用汽车为例,传出其在华智驾研发团队清零消息。同样引发关注的还有地平线,有员工在社交平台透露软件产品线无了,幸存员工被整合至其他部门。
为何研发人员会成为裁员的第一目标?首先是薪资成本考量。据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3年车载软件研发岗位的月均工资高达2.7万元,与电池/电气/电控等研发岗位一起占据薪资榜前列。技术岗位的项目制特性也是一个关键因素。正如一位阿里员工所言,项目完成后,后续运营收益与技术关联度不高。在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时,可以同时开展多个项目,持续扩充技术团队。一旦业绩下滑,项目收缩,技术岗位自然首当其冲。有业内人士形象地表示,项目启动可能需要20人,但维护期可能只需2人。企业技术战略调整导致部分技术研发岗位出现冗余。比如今年8月时有消息称,上汽集团计划将智己、飞凡两个品牌的研发业务统一并入集团。
裁员潮中研发人员何去何从
在裁员潮的冲击下,研发人员该如何应对?有专家建议:
- 提升核心竞争力:掌握前沿技术,提高专业技能,同时也要注重培养综合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 关注行业趋势:把握汽车行业发展方向,了解前沿技术动态,及时调整职业发展规划。
- 多渠道求职:通过招聘网站、猎头公司、人脉推荐等多种渠道求职,拓宽就业机会。
- 做好心理准备:保持积极的心态,不要因裁员而失去信心,主动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在汽车行业竞争加剧、分化加深的背景下,裁员潮短期内仍将持续。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