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前几天收到的一位读者的私信中,她表示自己好像体会到了过度共情的恶果。猜测这位读者是一位一胎妈妈,因为当有了二胎时,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拿不出那么泛滥的母爱了。类似的事情发生在老二身上,大概率只会淡然处之。当然,这位读者的遭遇,我也曾经历过,几乎一模一样!
过度的共情,反而成了纵容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大约在女儿3、4岁左右发生的事。一次是我开车带她去看牙医,她自己开着车窗玩一个巴掌大小的玩具兔子玩偶,结果被风吹走了。我和老公在发现她情绪不对后,立即调头折
孩子更容易放大自己的不开心
原本失去就失去了,但你强行找了回来。原本掉了就别吃了,但掉了之后,你强行补偿了更多。这就很容易让孩子难以接受失去的遗憾,无法很快地从失落中自愈。每一件原本可以轻松翻篇的小事,都翻不过去。你必须得补偿,她心里才会平衡,不然就没完没了,觉得自己无限委屈。最后你会觉得孩子又作又事儿~
孩子可能会以情绪相要挟,来试探规则或你的底线
因为孩子知道,自己的哭闹,也许会得到你的放水,久而久之,就可能养成不好的习惯。妈妈怎么能放任我伤心呢?一定是妈妈的努力还不够,我的补偿才没到位!
适度共情,保持一定的钝感
走过老大这一遭,有了老二之后,你会发现,有些事情,真的不需要那么的洒热血。事实上,很多事情的伤心程度——譬如丢了玩具,譬如别人有的东西她没有,譬如上幼儿园会哭...是不需要你过多的投入感情的。你可以理解、安慰、陪伴,但不用再往后再退了,要相信,孩子是可以处理好那些失落情绪的。
就像送孩子上幼儿园,我想老师也跟你反馈过——就你在这的时候孩子哭,你走了,进了教室,孩子玩得好着呢。一胎的时候不信啊,一定是老师在安慰我,孩子明明哭得那么伤心,怎么可能转头就没事儿呢?二胎的时候,才认清了现实,孩子的情绪来得有多急、去得就有多快~


所以,共情孩子没毛病,但有时候也要适度,保持一定的钝感。给孩子腾出一个处理个人情绪的空间。毕竟,孩子也需要接受遗憾、接受事不遂愿、接受不如意事常八九的能力。生活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得不到和已失去带来的遗憾会如影随形,从生至死。今天她接受不了丢失一个玩偶的遗憾。明天,她也许会错失某座名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