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时间解读 张文宏团队最新研究 长新冠临床症状差异

生活百科 2024-11-18 17:59:45 浏览
代谢

研究背景

新冠病毒持续流行,长新冠症状影响部分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公共卫生和社会经济负担。尽管新冠感染症状通常持续 2-3 周,但自 2020 年以来,约 10% 的患者在急性期后出现呼吸困难、疲劳和脑雾等症状,持续数月,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新冠感染后综合征(即长新冠)。

研究团队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王森教授 艾静文教授(第一作者与共同通讯作者) 郭晶鑫、林可、蔡建鹏、张昊澄及朱峰(共同第一作者) 长新 长新冠临床差异

发表期刊

《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中科院一区,影响因子 16.3 分)

研究内容

多组学整合分析

研究团队通过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在内的多组学整合分析发现: 长新冠患者整体呈现 MAPK 通路激活增高。 康复的长新冠患者表现出该反应的下调。

长新冠不同临床亚型的异质性

多组学特异性标志: 多系统(MULTI)症状亚组:甘油磷脂和醚类脂质代谢增强。 神经(NEU)亚组:糖蛋白合成代谢增加。 心脑(CACRB)亚组:丙酮酸代谢增加和巨噬细胞极化受抑。 肌肉骨骼+系统性(MSK+SYST)亚组:甘油磷脂代谢增高。 心肺(CAPM)亚组:NF-κB 信号通路受抑。

潜在生物标志物

ABHD17A、CSNK1D、PSME4 和 SYVN1 可被选为诊断长新冠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其他发现

CRH(MULTI) FPGT(NEU) CBX6(CACRB) RBBP7(MSK+SYST)

结论

该研究创新性地描绘了长新冠不同临床亚型之间的同质性和异质性免疫代谢特点,为长新冠的临床诊治新思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确定了诊断生物标志物和潜在治疗靶点,为长新冠患者的精确管理提供了依据。
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客服,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