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环保迷局 电池却不见踪影 千亿砸下去

科技资讯 2024-12-06 10:33:31 浏览
因为 新能源

上周,被誉为欧洲宁德时代的北沃(Northvolt,以下简称NT)在美国申请了破产保护。创始人彼得·卡尔松(Peter Carlsson)辞职,走之前还撂下了一句狠话:如果欧洲不推动向清洁技术的转型,20年后会后悔的!

但是现在NT账上只剩下3000万美元,要救活它起码需要12亿美元。哪个冤种愿意站出来啊?应该是凉透了。

大伙可能对这企业有点陌生,但NT曾经强得可怕,政府给他们框框开绿灯,风投抢着给他们送钱,车企在他们电池都还没一块的时候就下了百亿订单。8年时间里,NT总共获得了超过150亿美元的融资。可以说,NT就是欧盟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出来的。

而NT创始人也不是什么无名小卒,人家可是前特斯拉副总裁卡尔松。2011年,老马正准备打Model S的翻身仗,但是高额的成本使他焦头烂额。这时候,卡尔松从恩智浦半导体公司跳槽过来,将特斯拉的供应链收拾了一顿。

这样一个外行充分发挥了老马奉行的第一性原理,他给特斯拉建立了一个分层次分级别的采购体系。说人话就是垂直整合,打破了传统车企的思维定式,极大的降低了Model S的成本。也正因如此,咱们才能见到6万美元的Model S,特斯拉也自此腾飞。

但按道理来说,借助特斯拉的供应链,还有千亿资金,人家小米车都搓出来了,NT怎么连一块电池都搞不定?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四个字,政治正确

201精炼厂建在矿场附近,就近处理,这样可以省去了运回中国精炼的过程,节省燃油消耗。他真的,我哭死,太环保了。天齐锂业也开心,这么逆规模化的要求,得加钱。

搞定负极,还有石墨、电解质、隔膜,全都得环保化,这些钱都进咱们企业的口袋了。NT的每个操作都在增加自己的支出,他们还很自豪的说,这种垂直整合可以比中国生产的电池减少60%-7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电池前期靠着金钱和理想确实是环保了,但他们真的能把电池造出来吗?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因为欧洲压根就没有电池人才。

NT设备提供方无锡先导的工程师举了一个NT的例子,电池化成设备就像批发汽水的格子,用来静置电池的,毫无安全意识的欧洲工人将这个设备拿来装他们笔记本等日常杂物,导致产线报错,然后开始怪设备有问题。

NT的覆灭,是一个悲剧,但也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政治正确有时候会害死人。在追求“环保”的道路上,不能偏离了技术实现的可能性,不能沦为一场政治作秀。只有脚踏实地,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客服,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