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行业加速分化,裁员规模创历史新高
2024年,汽车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行业分化加速。业绩领先的车企积极招募人才,布局前沿技术;而经营困难的企业不得不通过裁员降本自保。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景象,是当前车市深度调整的真实写照。
据盖世汽车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至少有20家整车企业因市场表现不佳或濒临破产而被迫裁员,受影响人数超过4万。上汽集团、广汽集团和东风集团等车企虽然未对外公布人员调整计划,但也在销量大幅萎缩、净利润锐减的压力下,面临严峻的经营考验。
如果将统计范围扩展至汽车零部件领域及全球车市,仅欧洲汽车市场裁员规模就超过5万人。这意味着,2024年全球汽车行业至少有10万从业者失去工作岗位。
裁员横跨各阵营,业绩下滑成主要原因
这20家在华经营的汽车品牌横跨外资、合资、传统自主和新势力各大阵营,既包括大众品牌,也涵盖豪华及超豪华品牌。
大多数车企启动裁员的原因是业绩下滑导致的经营压力,部分则源于业务架构调整或末位淘汰制的实施。
以超豪华品牌保时捷为例,近两年来受到自主高端品牌的强力冲击,导致市场份额急剧萎缩。今年前9月,其累计销量同比下滑29%至4.3万辆。据传,保时捷中国区已启动裁员计划,涉及多个岗位,裁员比例或高达30%。
同样因市场业绩持续低迷而进行人员调整的还包括广汽本田、东风本田、奇瑞捷豹路虎等品牌。仅两本的裁员规模就接近4000人。捷豹路虎中国联合市场营销与售后服务机构(IMSS)裁员约20%,给予N+3赔偿,原因是进行结构调整和人员优化。

而阿维塔、智己、飞凡等传统自主新能源品牌裁员,既与产销爬坡缓慢或发展未达预期有关,也与公司内部业务结构调整密切相关。如飞凡汽车在单飞受挫后重新并入上汽乘用车。
外资合资更规范,国内车企裁员通知突然
从裁员处理方式来看,外资和合资品牌表现出更高的规范性和社会责任感,通常会提前数月释放相关信息,给予员工充分的心理准备时间,同时提供较为优厚的赔偿方案。
相比之下,国内车企多采用N+1的常规补偿标准,且裁员通知往往较为突然,上午谈赔偿下午即走人是常见操作。
研发岗成裁员重灾区,边裁边招成常态

在这轮汽车行业大规模裁员中,研发部门成为关注焦点之一。据报道,研发中心往往是裁员的首当其冲的重灾区。
为何研发人员会成为裁员的第一目标?首先是薪资成本考量;其次是项目制特性;技术战略调整也导致部分研发岗位出现冗余。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车企在裁员的同时也在招募研发人才。这反映出,汽车行业仍在转型升级,需要技术人才支持。不过,这种边裁边招的情况也加剧了研发人员的心理压力。
结语
2024年的汽车行业裁员潮是行业深度调整的必然结果。随着竞争加剧和电动化转型的推进,汽车行业将继续分化,优胜劣汰。对于从业者来说,保持竞争力、提升技能至关重要。而对于车企来说,如何平衡裁员降本与技术创新,是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