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结果显示,App 几乎不存在偷听的可能性。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专家刘鹏也表示:
- App 偷听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 从商业收益和成本角度,监听成本和收益不成正比。
- 某头部语音转写公司成本:售价 10 元/万秒,服务成本 2 元/万秒。
- App 每天偷听 1 小时,成本 0.72 元/人日,日活一亿的 App 每日成本 0.72 亿,一年成本 263 亿。
- 每天偷听 24 小时,年成本高达 6307 亿元。
聊啥推啥究竟是为什么?
何延哲分析,所谓的偷听可能是用户对个性化推荐的误解。App 根据用户信息,形成用户画像,进行内容和广告的个性化推荐。画像越详细,广告投放越精准,App 盈利越高。
刘鹏表示,实时竞价是互联网广告流量交易方式,广告平台主动询问客户对广告位的兴趣。
比如,用户在微博、小红书等平台收到的电商广告,并不代表平台间存在数据交换。广告平台只是将曝光机会发给需求方,各方通过竞价达成交易。
值得注意的是,已有法院判决显示,广告个性化推荐结果并不意味着 App 实施监听。
2021 年 12 月,某短视频博主传播未经核实的内容,被北京互联网法院判定侵犯原告名誉权。法院认为,个性化广告是互联网广告的常见模式,个性化推荐并不意味着 App 实施监听。平台根据用户浏览偏好和使用记录进行收集和标记,形成用户画像,进行广告投放。
如何确保用户数据安全感?
尽管被偷听可能源于误解,但用户对数据安全仍有担忧。国家和监管部门也高度关注信息保护和数据安全。
有关规定涉及算法治理规则:
- 《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
- 《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
-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