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偷听传闻 事实真相揭秘 聊聊就推送

科技资讯 2024-12-05 14:28:08 浏览
  • 偷听状态下,耗电速度比正常快约 27%。
  • App 偷听超过 1 分钟会被系统切断,难以维持长期偷听。
  • 多款 App 同时偷听无法实现,麦克风权限只被前台或最后使用的 App 占用,且同样受到 1 分钟限制。
  • 实验结果显示,App 几乎不存在偷听的可能性。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专家刘鹏也表示:

    • App 偷听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 从商业收益成本角度,监听成本和收益不成正比。
    • 信息
    • 某头部语音转写公司成本:售价 10 元/万秒,服务成本 2 元/万秒。
    • App 每天偷听 1 小时,成本 0.72 元/人日,日活一亿的 App 每日成本 0.72 亿,一年成本 263 亿。
    • 每天偷听 24 小时,年成本高达 6307 亿元。

    聊啥推啥究竟是为什么?

    何延哲分析,所谓的偷听可能是用户对个性化推荐的误解。App 根据用户信息,形成用户画像,进行内容和广告的个性化推荐。画像越详细,广告投放越精准,App 盈利越高。

    刘鹏表示,实时竞价是互联网广告流量交易方式,广告平台主动询问客户对广告位的兴趣。

    比如,用户在微博、小红书等平台收到的电商广告,并不代表平台间存在数据交换。广告平台只是将曝光机会发给需求方,各方通过竞价达成交易。

    值得注意的是,已有法院判决显示,广告个性化推荐结果并不意味着 App 实施监听。

    2021 年 12 月,某短视频博主传播未经核实的内容,被北京互联网法院判定侵犯原告名誉权。法院认为,个性化广告是互联网广告的常见模式,个性化推荐并不意味着 App 实施监听。平台根据用户浏览偏好和使用记录进行收集和标记,形成用户画像,进行广告投放。

    如何确保用户数据安全感?

    尽管被偷听可能源于误解,但用户对数据安全仍有担忧。国家和监管部门也高度关注信息保护和数据安全。

    有关规定涉及算法治理规则:

    • 《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
    • 《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
    •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
    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客服,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