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一直自认为是一个非常尊重孩子的家长,很少批评孩子,直到我看到自家的监控内容。有一次,儿子正在练习炒菜,我虽然没有大吼大叫,但我们的对话是这样的:
“这个不对,得切小一点,要不不容易熟。”
“这样不对,要先炒鸡蛋,再炒西红柿。”
“等等,你这么做不行,得低一点,否则油会溅出来。”
摄像头离厨房不近,所以我看不到儿子当时的表情,但回看这段录像,我有一种窒息感。我指手画脚,给出了孩子完全不需要的指导,也给了他很大的压力。我没有任何一句脏话,却仿佛在说最伤人的话:“这事儿只能这么做,你得听我的。这事儿只有我知道怎么做,你什么都做不好。”
如此傲慢的话语,我没有说出口,却进入了孩子的内心。一直以来,类似这样的指导充斥着孩子的方方面面:
“别穿这个,今天冷,你看我穿多厚。”
“书包背好了,怎么歪歪扭扭的?”
“哎呀,玩点什么不好非玩这个。”
大人的精力都放在指导孩子的每一个举动上,往往伴随着制止和指责。我们好像在传达一个信息:“如果没有我们的好心提醒,孩子的天会塌下来。”实际上,处处被盯着才是孩子身上的无法承受之重。
每天被这样的小事消耗心力,孩子根本无从成长。做什么都是错的,整个人长期浸泡在悲观、压抑的情绪里,再强大的内心也会崩塌。一个筋疲力尽的人,做事拖延、注意力不集中、遇到事就放弃、有挑战就退缩,无法焕发应有的生命力。难怪现在的孩子都蔫蔫的!
其实,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就没必要在小事上过多消耗孩子。现在的孩子总是生活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的。两点一线的生活,在学校被约束不能跑跳,放学后也没有自由。得到的关注太多太集中,一点点小事都会被反复提及,饭吃少了、字写乱了、衣服皱了、鞋子乱放……
我看到一位网友分享她在北医六院挂号大厅待半天的所见所闻:你不会插卡?(孩子正在插卡,机器显示读取成功)

但是,我几乎同一时间见到了四个家庭(早上挂号高峰期,一个爸爸三个妈妈)。他们的孩子每做一个动作,注意是毫不夸张的每一个,都会迎来一句指导。每一个动作都会被说,而且所有的事情都是无所谓、不分对错的小事。大人挑的每一个错,甚至根本涉及不到对错的事情,也会反复唠叨很久,使得孩子的大脑和身体都得不到放松,一直绷着弦。
英国心理学家特丽·阿普特曾经这样形容过被责备的孩子:那原本充满了歌声与欢笑的身体,突然之间就变得畏缩、紧张、一蹶不振,原本神采奕奕、热情激动的脸上覆盖了阴霾。闪闪发亮的眼神黯淡了,恍惚地看着家长的脸,等待暴风骤雨慢慢归于沉寂。
孩子的成长过程,确实少不了父母的批评和指导。但是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父母要有不追求完美的勇气,让孩子有自我生长的空间。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不控制
十年后,你一定不会记得你的孩子最后有没有乖乖把那两只虾吃完。但你的孩子一定会记得,你是怎样在饭桌上怒吼着把她拖出门外,让她在深秋夜晚一片漆黑的楼道里,边哭边瑟瑟发抖了三个小时。
可以想象这是一个什么故事:爸妈想让女儿吃虾,可能觉得营养高,可能觉得女儿吃东西太少,可女儿就是不吃。于是爸妈生气了,怒吼着把小女孩孩子绑在身边,要让他们自己去探索世界,体验生活。
放手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而是相信孩子有能力应对挑战,并给他们足够的支持。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我们永远都在他们身边,但他们需要自己去克服困难。
给予孩子自由,让他们自己成长,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尊重。也是孩子走向独立和成熟的必经之路。
尊重孩子的成长,意味着在小事上不追求完美,让孩子有自我生长的空间;尊重孩子的感受,不指责、不羞辱;学会放手,给予孩子自由。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一个自信、独立、有责任感的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