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供应商降价10% 极限压价提升不了车企竞争力 媒体

科技资讯 2024-12-06 15:50:04 浏览
降价10% 极限压价提升不了车企竞争力 媒体

最近,一封来自国内某车企负责人的邮件引发关注。邮件要求供应商2025年开始将所供产品降价 10%,收到邮件的供应商则表示强烈不满。

汽车是最复杂的民用工业产品,由上万个零部件组成,其供应链包括原材料采购在内的零部件供应商、整车制造企业、最终产品交付环节的经销商等。与整车制造企业相比,零部件供应商在产业链条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很难挡住车企转嫁的降价压力。

况且,随着整车产销规模扩大,模具、产线等,直接打款。比如,宝马的付款周期已缩短至 30 天到 45 天,特斯拉为 90 天。

国内大部分车企对供应商付款周期则较长,且这一现象有明显恶化趋势。越来越长的账期,缓解的是车企资金压力,增加的却是供应商的经营成本和风险。更何况,根据财报数据计算得出的账期,也并不意味着供应商真的就能在相应时间拿到回款。因为车企运用银行汇票、企业商业汇票等金融工具,延迟向供应商结算货款的现象,在行业内非常普遍。

我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多数为中小型民营企业,从银行获得流动资金本身就比较困难。如果优势车企再通过各种金融工具来延长账期,这对经营困难的供应商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车企期待提升乘用车竞争力无可厚非,但竞争力的提升应当主要来自于产品技术创新、质量提升、品牌建设和服务增强,而非没有底线的价格战。尤其是在价格战愈演愈烈的当下,靠极限压价供应商获得竞争力的边际效益早已递减。

此前,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事实上,价格战是把双刃剑。如果车企竞争过度,没有节制地靠压价卷供应商,而供应商为降本,不惜偷工减料,产品质量难以保证,最终伤害的不仅是供应商,也包括车企,还有整零关系。

良好的整零关系,不仅是塑造产业健康生态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国际汽车产业发展经验表明,零部件强,则汽车工业强。中国要早日跻身世界汽车强国,尤其需要领军车企发掘和培育优秀供应商,秉持共赢的经营理念,考虑行业长远发展和利益,构建良好的整零关系和健康的产业生态。

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客服,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