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吴施楠
编辑 | 袁月
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首席专家霍勇教授看来,尽管近年来胸痛中心救治网络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这张网仍有待扩大和加密。
院前救治不及时,院后管理不到位
霍勇教授指出,数据显示,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等主要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有四分之三在家中死亡。这意味着,尽管胸痛中心发展迅速,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真正能够得到有效救治的患者比例仍然较低。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院前救治不及时。霍勇教授表示,从患者发病到首次医疗接触(FMC)或到达医院存在相当的延迟。因此,未来胸痛中心需要将救治效果延伸到院前,让患者能够更早地到达医院。
另一个原因是院后管理不到位。研究表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出院后一年内再次发病的比例高达10%至15%,死亡率达到3%至5%。这凸显了心梗等心血管疾病的高复发风险。
上下联动把网织大、织密
针对上述问题,霍勇教授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院前救治方面,需要形成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上下联动。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一级医院的胸痛救治单元和二、三级医院的胸痛中心连接起来。
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有望逐步设立胸痛救治点,形成从中心到单元再到点的三级联动机制,进一步织密救治网络。
在院后管理方面,《胸痛中心质控指标及考核办法》(第三版修订版)新增了住院期间危险因素规范管理率和出院带药符合指南推荐率等关键指标。强调选择符合指南推荐和临床循证的药物手段,如具有心血管获益证据的GLP-1受体激动剂(如司美格鲁肽)等。
新版质控指标也特别强调了规范化随访及达标率,从质控角度增强对院后随访和用药规范化的管理。
提升公众自我健康素养
霍勇教授指出,提升公众自我健康素养同样重要。目前,我国公众在主动预防心血管疾病、掌握基本救治常识方面仍有待加强。
我国猝死急救成功率整体偏低,不足2%,且通过救护车转运的心肌梗死病人也仅占不到20%。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仅靠医院,还需从社会层面入手,全面提升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救能力。

霍勇教授强调:“胸痛中心救治网络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不断完善救治体系,提升公众健康素养,才能真正让更多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提高他们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