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过度共情 培养孩子的情绪独立

生活百科 2024-11-16 21:54:34 浏览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分歧也会越来越多。这是很正常的,毕竟两个不同成长阶段、不同性别、不同经历和不同立场的人,不可能事事一致。

避免过度共情培养的独立

虽然道理谁都懂,但如何处理这种不一致,仍然是考验父母的一大难题。最近,我发现了一个宗旨:处理好和孩子的边界,不要过度与之共情。

共情

共情是指能够想象自己置身于对方处境,并体会对方感受的能力。它被认为是最能够让他人感受到被懂得、被爱着的表达关心的方式之一。

关怀一个人,必须能够了解他及其世界,就好像我就是他,我必须能够好像用他的眼看他的世界及他自己一样,而不能把他看成物品一样从外面去审核、观察,必须能与他同在他的世界里,并进入他的世界,从内部去体认他的生活方式,及他的目标与方向。

成为妈妈之后,最先学会或者与生俱来的母性就会激发这一能力。比如,在孩子婴幼儿时期,我们根本没办法忽略孩子的哭闹声;没办法忽略孩子情绪的变化,及时回应着他们的需求。

划清界限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孩子的内心也在慢慢强大,父母和孩子的边界也该逐渐划分清晰。

你有你的事,我也有我的事,咱们互相明确并守护好边界,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承担起自己该负的责任。真的不需要,也没有必要,立即、过度地去共情孩子。

过度共情,无法建立边界感

妈妈这一身份得到认同,很大一部分就是在让渡自己的边界之后得来的。

有一个小生命在我们的体内吸收营养、慢慢变大;婴儿借助妈妈的身体来到世界,起初需要母乳来辅助成长;胃口尚小,所以需要频繁进食、排泄,妈妈也不得不在夜晚一次次醒来;让孩子感受很多很多的爱,就需要付出很多很多的时间。

时候,母亲和孩子的边界很多是重合的,是分不开的,也可以说是互相侵入的,根本无法各自独立,各自保持。

我们总说,母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离别。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无时无刻不在建立自己的边界,母亲在一步步退出和放手,实际也是退回到自我的边界之中。

明确边界,帮助孩子探索自我边界

我们尊重孩子,不强迫孩子顺从,但又要告诉孩子哪些是自己不能接受的。一味的纵容,一味地共情,会使得孩子陷入混乱中,无法看清需要遵守的界限。

父母明确自己的边界,实际是在帮助孩子如何构建和探索自我边界。比如,你可以生气,但不能骂人打人;比如,你可以着急,但最好不要打断别人说话;比如,你可以喜欢别人的玩具,但不能私自拿走;比如,你可以想赢,但不能破坏规则;比如,你可以想玩,但妈妈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等等。

使孩子的情绪得不到正确纾解

记得孩子刚上幼儿园时,每次送他到学校门口,他总是哭闹着不愿和我分开。身为妈妈,看到孩子哭闹,自然也是揪心的。

即便狠心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去上班的路上还是会在脑海中反复去设想孩子在幼儿园继续哭闹的场景,是不是根本不能平复情绪,是不是根本不能和孩子们一起愉快玩耍?

很快,我的猜想就得到了反馈:老师说,孩子只要进了幼儿园,看不到妈妈,立马就会收起眼泪,和老师有说有笑进教室,然后坐下美美享受起早餐来。甚至在下午放学接孩子的时候,他还在意犹未尽地和同学蹦来蹦去。

孩子远没有我想象中的脆弱,他只是还无法很好把控自己的情绪。随着入学时间越来越久,他也渐渐明白:虽然和妈妈分开的一瞬间很痛苦、很想哭,但是很快好玩的事情就会接踵而至,我根本不用伤心!

父母的榜样作用

父母总是关心孩子的感受,孩子情绪低落时,父母也容易感到焦虑和无助:如果我忽视他的情绪,孩子可能会觉得被遗弃,这种感受是多么痛苦,他会有多大的不安全感。

事实就是,孩子的开心和不开心转换非常快,甚至很多时候他自己都察觉不到。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都应该允许孩子自由表达,不要过度解读,也不要被他们短暂的情绪所左右。

孩子需要的不是我们的过度共情,而是如何控制情绪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增长,需要能力带来,随着孩子越来越大自会修炼、成就一部分;另一部分,就需要大人做好榜样,在情绪波动时,保持清醒和理智;

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客服,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