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大潮席卷汽车行业
2024年,汽车行业竞争日益激烈,车企分化持续加剧,自主愈强合资积弱。这场变局加速了行业分化:业绩领先的车企正大举招贤纳士,扩充人才储备,布局前沿技术领域;而经营困境的企业则不得不通过裁员降本,以求自保。
据盖世汽车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至少有20家整车企业因市场表现不佳或濒临破产而被迫裁员,受影响人数应超过中国区已启动裁员计划,涉及正式及外包等多个岗位,裁员赔偿标准可能执行N+3,裁员比例或高达30%。
同样因市场业绩持续低迷而进行人员调整的还包括广汽本田、东风本田、奇瑞捷豹路虎等品牌。仅两本的裁员规模就接近4000人。捷豹路虎中国联合市场营销与售后服务机构(IMSS)裁员约20%,给予N+3赔偿,给出的原因是进行结构调整和人员优化。
而阿维塔、智己、飞凡等传统自主新能源品牌裁员,既与产销爬坡缓慢或发展未达预期有关,也与公司内部业务结构调整密切相关。如飞凡汽车在单飞受挫后重新并入上汽乘用车。
研发岗首当其冲
在这轮汽车行业大规模裁员中,研发部门成为关注焦点之一。虽然坊间流传的裁员现状统计尚未得到官方证实,但有观点认为,企业裁员降本大刀一般会先砍向研发部门。
比如,传出通用汽车在华智驾研发团队清零的消息。同样引发关注的还有地平线,有员工在社交平台透露软件产品线无了,幸存员工被整合至其他部门。
为何研发人员会成为裁员的第一目标?首先是薪资成本考量。据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3年车载软件研发岗位的月均工资高达2.7万元,与电池/电气/电控等研发岗位一起占据薪资榜前列。
技术岗位的项目制特性也是一个关键因素。项目完成后,后续运营收益与技术关联度不高。在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时,可以同时开展多个项目,持续扩充技术团队。一旦业绩下滑,项目收缩,技术岗位自然首当其冲。
企业技术战略调整导致部分技术研发岗位出现冗余。比如今年8月时有消息称,上汽集团计划将智己、飞凡两个品牌的研发业务统一并入集团。
裁员方式差异
从裁员处理方式来看,外资和合资品牌表现出更高的规范性和社会责任感,通常会提前数月释放相关信息,给予员工充分的心理准备时间,同时提供较为优厚的赔偿方案。相比之下,国内车企多采用N+1的常规补偿标准,且裁员通知往往较为突然,上午谈赔偿下午即走人是常见操作。
总结
2024年的汽车行业裁员潮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对车企和从业者来说都是如此。企业需要在困境中调整战略,优化结构,寻求转型之路。而失去工作的从业者也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寻找新的就业机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