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们常说的成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这句成语背后的故事和语言渊源,你知道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探寻一下“驷马难追”的来龙去脉。
历史典故
“驷马难追”一词源于北宋时期欧阳修所编《新五代史》。书中记载了五代时期里第三个政权后晋与北方契丹两国之间的故事。
公元936年,原为河东节度使的石敬瑭勾结契丹,在太原称帝,并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以换取契丹出兵帮助他消灭后唐。事后,契丹反悔,拒绝归还燕云十六州。石敬瑭恼羞成怒,率兵攻打契丹,结果大败而归。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对此事评价道:“兵戈屡动,驷马难追,戚实自贻,咎将谁执。”
成语解析
难追:指很难追得上。
戚实:遗憾,可惜。
贻:留下,遗留。
咎:过错,罪责。
语言渊源
“驷马难追”一词中的“驷”指四匹马,而不是两匹或三匹。这是因为在古代,四匹马驾驭的车辆是最高规格的,只有天子才能享用。因此,“驷马”也成为权势、尊贵的象征。
而“难追”则指迅速快捷,难以追赶。用四匹马驾驭的车辆形容事物的急速,凸显了事情发生之快,令人措手不及。
引申意义
“驷马难追”除了本义之外,还有以下引申意义:
- 形容事情发展迅速,难以控制或挽回。
- 强调说话做事要谨慎,一旦说出口或做下承诺,就很难反悔。
- 比喻机会稍纵即逝,一旦错过,难以再有。
结语
通过了解“驷马难追”背后的历史典故和语言渊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这句成语的含义。它不仅体现了古代汉语的博大精深,也警示着我们说话做事要三思而后行,以免留下遗憾或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发表评论